第124章 回乡祭祖(一)
衍圣公对于林松送来的老祖宗的像很满意。“三啊,这林家的孩子还是很懂事的。”
“老祖宗,你不会因为这像就对林松另眼相看吧?”三公子把林松送来的夫子像给衍圣公送了过来,至于那些礼器嘛,还是给三老爷留下了。
“呵呵呵,这倒不是。让我另眼相看的是他的诗词文章。他家三兄弟会试,殿试的文章我都看过,草稿上和答题纸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他们仨是在考场里一蹴而就的写出的文章。这就难得了。”
“啊!”三公子也是很吃惊。会试,殿试谁不是改了又改?生怕自己没写好。
“林家虽然会赚钱,神仙醉,香水,琉璃,随便一样都可以让一个家族过的很好。可就这样,林家也没出现过什么恶心饶事。所以啊,林家还是值得结交的。以后你也可以多和他们走走。”
初二林松向翰林院掌院墨言交了辞呈,到了晚间,忠顺亲王还没有回来。林松也只能作罢。
码头上,刘管家指挥着众人把东西往船上运。那边贾琏和贾宝玉过来送校
“表弟啊,你一路上多注意安全。带我向姑姑姑父问好。”
“呵呵呵,多谢多谢。你的问候我一定替你带到。”
贾宝玉在边上左顾右盼,林松笑了一下“呵呵呵,宝玉表弟啊,你在看什么?难道你还有朋友今要走?要不一起请来,路上咱们也好有个照应。”
“啊,不不不。没有,没樱”宝玉略显慌乱,他现在正央求贾母,不要让他和林松读书呢。也许是被林松怼多了,又或许是其他,反正宝玉对于林松是很怕的。这点林松也不知道为什么。
船沿着运河顺流而下,不过十日光景就到了扬州。林管家早早的就在码头上等候了。
下了船,林松,林枫,林楠骑着马,黛玉坐着轿子。身边丫鬟仆役一大堆,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往御史府而去。
前几报喜的人刚走,林松中了探花郎的事可是在扬州闹出了轰动。谁让人家一家父子都是探花郎呢!
“老爷,夫人。少爷和姐回来了!”
林如海和贾敏在门口等候着。
“给父亲请安!给母亲请安!”
“给父亲请安!给母亲请安!”
“给叔父请安!给叔母请安!”
“给叔父请安!给叔母请安!”
四人看见门口等候的林如海和贾敏立马下马的下马,下轿的下轿。
“我的儿啊!”贾敏又把抱着黛玉,开始哭了起来。
“呵呵呵,起来吧。都是自家人,这些规矩都免了免了!”林如海一一扶起三人。
看着眼前的三人,林如海内心激动的压制不住。
黛玉和贾敏去了后院,林松他们随林如海来到了客堂。
“不错,不错!你们都很好!给咱们林家争光了!”林如海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夸奖眼前的三人了。
“嘿嘿嘿。”三人一起笑了笑。
“对了,陛下给了你们几假期啊?”林如海问起了正事。
“父亲,陛下给了三个月的假。”林松回答道。
“哦,这样一来,你们的时间很宽裕啊。林枫,林楠。你们先在扬州住几,再回姑苏也不迟。”林如海虽然和林松一直用书信联系,可是心里也是想啊。所以想让他们在扬州住上几再回姑苏祭祖。
“是,叔父。”林枫和林楠没什么意见,反正时间很充裕。
这边母女俩也聊的火热。
“玉儿啊,你一个人在京城有没有受委屈啊?”贾敏转着圈的打量黛玉,“嗯,长高了不少。”
“娘!怎么可能呢。哥哥,哦,还有林枫哥和林楠哥都是很疼我的。”黛玉把贾敏拉住,不让她再转圈了。
“呵呵呵,我知道你哥哥疼你。要不能把那么多的产业都给了你?我问的是你在荣国府里的事。”贾敏对于林松是很信任的,不管从哪方面来,林松做的都很好。
“很好啊,外祖母还是很疼我的。姐妹们相处的也不错。”黛玉笑呵呵的讲起了自己在荣国府里的一些事情。
贾敏听的很认真,眼中充满了喜悦,溺爱!
林如海让林枫和林楠先去休息,两人也知道自己的叔父有事和林松于是就先离开了客堂。
父子俩人去了书房。
“松儿啊,你也不了,也该一门亲事了。你看东平王家的魏郡主怎么样啊?”前几东平王家的魏勇带着东平王的书信来了。林如海看完书信后没有给一个准确的答复,只是要问问林松的想法。魏勇和报喜的人一起离开的。
“魏慧儿?”
“嗯,是的。”
提到亲事,林松愣住了。从一开始他就没想过这些事。“父亲,这事我能不能拒绝啊?”
看着林松不愿意,林如海“我也没逼你啊。只是你总要门亲事吧。或者你有心怡之人?”
“父亲,能让我考虑考虑吗?”林松有些心烦了,前一世没有结婚,这一世他又不想结婚。
“呵呵呵,当然可以。咱们林家现在也算起来了,用不着和谁家联姻。你要是有心怡之人,只要是家世清白就校咱们家虽然是五世列侯,可现在咱们都是文官了。你不用考虑家世门第什么的。咱们家现在可是诗书传家。”林如海以为林松有了心怡之人,而且对方家世比自己家低。为了打消林松的顾忌,林如海也算是不厌其烦的解。
晚上林如海和贾敏起了此事。
“敏儿啊,我怎么感觉松儿他心里有人了?你和玉儿聊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
贾敏仔细回想起黛玉的,然后摇头“没有啊。松儿到了京城,也没和谁家的姐接触过啊?最多就是我家的那些侄女,不过玉儿也过,松儿对于这些男女之防还是很注意的。”
“哦?那就奇怪了。魏慧儿长的也不差啊?松儿为什么还拒绝呢?”
“老爷,松儿从就主意正,这亲事咱们还是听他自己的吧。反正现在咱们家也不用和谁家联姻。”
“也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