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顾逸的开导
司亦彦顺着顾逸手指着的方向,看到了开放在枝头的腊梅,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点点头,“是的,顾叔。”
顾逸点头,像是在赞叹,“亦彦,从小到大,你一直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明白顾叔让你看腊梅的真正含义,有个时候,切莫因为眼前的一切,挡住了你前进的步伐。”
早在刚才和他下象棋时,顾逸隐约感觉到,他现在有些浮躁,不似之前每一次和他下象棋时,那种运筹帷幄,把大局全部抓在手里的随和。
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拥有着超高的智商,只需细细一想,司亦彦顿时明白了顾逸话里的含义。
因为最近司一诺有一批货要出港,他有个时候做事,是有些浮躁,只顾着眼前的一切,而没有顾及这件事情的本身。
露出一抹笑容,起身走到顾逸身边,真切地道谢,“顾叔,谢谢您,我明白了。”
顾逸“哈哈”大笑几声,“明白就好哦,走走走,早就听闻南山说你会下厨,今天和顾叔一起下厨,怎么样?”
经过刚才的事情,司亦彦对他自然不可能会拒绝,也算是明白了,当年的他以及他的父亲,在帝都拥有如此高的声誉,究竟是什么原因。
他们比他和顾天楠,更加的随和,也可以从细枝末节,猜透对方的内心,这一点,他以及顾天楠,着实没有达到。
真正的运筹帷幄,不是只仅限于眼前的一丁点利益,而是目光必须放得长远。
“求之不得。”司亦彦笑着回着。
两人互相帮衬着,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午饭,呈现在餐桌上,大老远地都可以闻到香味,就连在隔壁的司南山,也在饭点准时地坐在了餐桌边。
至于许久不见的司老爷子,早些天去了山上的寺庙居住几个月,人老了,身体总有些不爽的地方,在寺庙安安心,养养身子也未尝不可。
吃过午饭,司亦彦单独把司南山约在了司家的书房,两父子对立地坐在茶几两侧,气氛有些凝固。
从小到大,司亦彦对他的印象,大多只停留在他的严厉,哪想着随着他的长大,记忆里脊背挺直的父亲,已慢慢开始弯曲,就连去年回家时,也没生出几根白发,今年再次见面,鬓角竟是爬满了霜白,心里顿时有些不是滋味。
司南山翘着腿搭在茶几上,很是随意地靠着,看了司亦彦几眼,沉声道,“说吧,是公司上又出了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了?”
记得上次他打电话给他,就是为了司氏餐厅出问题的事情,他毕竟比他多十几年的经验,完美地解决了那件事情。
对于父亲的冷漠,越是长大,越是可以明白,隐藏在冷漠下的关系和关怀,如果是真的冷漠,早在之前那件事情发生之后,就不会帮他解决了。
压下内心深处的酸楚,逐字逐句地把司一诺的事情,说给了司南山听,“爸,爷爷那边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作为曾经是司家一员的司一诺,哪怕他并不是司家的人,也在司家待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要说没有感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会,到时候有什么事,我来给爸说,你只需要放手去做,就可以了。”
赞许地看了司亦彦一眼,对他这种处理方式,司南山极其赞赏,只是他这个有些固执的儿子,怎么在短时间里变化那么大?忍不住,出声问道:“亦彦,你怎么处理问题的方法,变化这么大?”
司亦彦笑了下,回道:“刚才和顾叔下了象棋,顾叔应该是从我下棋的方式里,瞧出来的,给我指点了一下迷津。”
他的话一说完,司南山心里有些酸溜溜了,他才是他的父亲,顾逸那个老小子,看他晚点不把他杀得片甲不留!
不自在地清了清嗓子,道,“亦彦,下次回家要下棋,和爸下围棋,找顾逸那老小子下什么象棋!”
尽管司南山极力地掩饰着,语气里隐含着的酸味,司亦彦却是无比清晰地感觉到了,一时间有些好笑,他这算不算是让他吃醋了?真是越老越像是个小孩子了。
笑着应下,眼看着马上又要离开了,对着司南山轻声道,“爸,你平时在家少操劳一点,你看你白头发都有了。”
司南山一听,急了,顺着他的目光摸了摸鬓角,无奈地摊了摊手,“你这孩子,这可不是你爸的白头发,主要是你妈昨晚非要给我涂指甲油,我也是没办法。”
司亦彦噎了一下,敢情这不是白头发,而是他妈妈给他涂的指甲油,你俩可真有情|趣,他这种年轻人,着实体验不来。
难得的关心,以乌龙收场,司亦彦有些拉不下脸,倒是司南山心情好了许多,找顾逸下期的想法,也淡了许多。
有那个时候和他一起下期,倒不如多陪陪媳妇儿。
抬腕看了一下时间,嫌弃地对着司亦彦摆摆手,“哎呀,你这个逆子,整整占了我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我可是和你妈约好,今天出门逛街的。”
说完,急急忙忙地打开门走了出去,背影看上去,有种特别的反差萌。
触不及防地被父母撒了狗粮,司亦彦哭笑不得地摸了摸鼻头,喝完面前泡好的茶,悠哉悠哉地下了楼,和顾乔乔一起离开了。
鉴于今天顾天楠出差,家里没人送苏茉,郑巧婉也就让她搭了一下顺风车,一上车,对上司亦彦要吃人的眼神,身体一僵,想要下车。
“阿姨,要不我还是打车吧?”语气不确定地问着。
“打什么车,你这个孩子,有顺风车不知道坐吗?”小小地瞪了苏茉一眼,郑巧婉转头对着司亦彦,笑眯眯地道,“亦彦,小苏就麻烦你了啊,记得一定把她安全地送回家。”
嘱咐完司亦彦,又回头嘱咐着苏茉,“小苏,回家后一定记得给阿姨发条消息,就发在阿姨的微信号上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