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不听
姜老太这一顿饭吃的索然无味,虽然这是她这一辈子吃的最好的一顿饭。
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孙女已经成长到自己摸都摸不到的高度。
这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觉得姜心已经跟以前那个怯懦的姑娘是完全不同的人了。
想到这里,她自嘲了一下,孙女不争气她气恼,太争气竟然也有烦恼。
饭后,姜老太将东西收拾了,叫着姜回一起去洗涮,留下姜心和孙仲谈论那片山谷的事。
姜心道:“如今已经快到深秋了,先生真的打算立刻就住进去?那里面可是连房子都没有呢。”
孙仲道:“无碍,房子很快就会建好,这不是问题。主要是我想要试一试温泉那一边在冬季会有什么样的奇迹。”
闵昭道:“至于如何规划这山谷,自然还是姜姑娘拿主意。”
姜心摇头:“我除了对木工活计擅长一些,其实其他的并不在行。既然打定了主意想将孙先生留在这谷内,谷内的一切自然会听先生的。只是一点,那个温泉必须留下。”
孙仲已经高兴的在屋子里转圈了:“自然自然,这温泉具有强身健体,治病却邪的功效,这是多么难得的东西,我怎么可能会破坏它。”
“如此甚好,我没有别的要求。”姜心直接道。
至于种药卖药的事,是闵昭先前就与孙仲提过的,具体怎么卖还需要等到种植出来才能看。
总之一句话,这个山谷,姜心交给孙仲了。
至于他用什么人去折腾,姜心只看他怎么折腾,不管他用谁折腾。
反正她就一个人,也帮不了什么忙。
其实利益什么的姜心倒还是放在一边,毕竟这个地方她只花了二十两银子买的,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能将一个神医留在自己身边,这绝对是多少钱都求不来的事。
其实此时的姜心并不会想到这一小小的山谷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更不会想到这里以后将是多少人向往的圣地。
此时她只是觉得,神医在,好看病,有草药,少花钱。
姜心这一年的生辰过得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她很高兴。
接下来一段时间,整个凤尾村都进入了十分和谐的生活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东路军押送税粮过来,所有的石磨都开始工作。
而那些在姜心的小磨坊磨了面又拿去镇子上卖的村民或多或少的都得了些银钱,立刻又勾的更多的人开始在姜心这里花钱磨面。
这些人到此时才想明白,将麦子卖给粮商不过三文钱一斤,而那些粮商卖出白面,细一些的能买到十文钱一斤,而粗一些的也能卖八文钱。
以前也不是没人注意到过这中间的差额,但是他们也没办法,因为粮商并不收磨好了的面。即便是收,也不会几斤几斤的收。
再加上多数家庭都是靠着卖粮换钱用,他们急着用钱,谁有时间将粮食一点点加工好,然后再一天一天的等别人来买?
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会比卖给粮商成本更高。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刘二的经历就是他们对新生活的奔头。
加上现在已经是秋季,一些人家也到了屯粮的季节,村里的几个人真的还误打误撞的将自己的面卖出去了些。
这大大鼓励了村子里的其他人家,顿时去姜心磨坊磨面的人更多。
后来姜心才知道,那些人是恰好碰见了一些在此地没有田地的外地小吏,小吏见他们的粮食磨得细,价格又好,又是凤尾村出来的,就都收了。
凤尾村因为成了今年的粮税缴纳地,名声自然也传了出去。
还有一些小的粮食铺子也同他们收了些粮食,虽然比卖给小吏的要便宜一文钱,但是总比直接将粮食卖出去高。
运气好的在镇子上卖粮卖出了名声,就让凤尾村的村民直接送粮上门,价格也是偏低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去镇子上卖粮,甚至还有人跟着刘二去了县城卖粮,每日几乎有数百斤的细粮涌入这并不大的市场,不过几日,这镇子上的粮价就有撑不住的架势。
姜心此时正看着造灌溉渠,听说这些事后就去磨坊一趟,告诉他们不要如此频繁的去卖粮,毕竟没有正式的门店,否则一旦引起市场反应,他们就会被人盯上,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有人就笑了:“姜家丫头啊,咱们在你这里磨面可没少给你钱吧?又没短你的钱,你何苦说这些,莫不是觉得咱们赚钱多了,你看着眼热了?”
又有人道:“就是,你姜家没有粮食,自然不着急卖出去。我们可不一样,我们这一千多斤的粮食不卖出去,莫非要烂在仓里?”
“说句难听的,只许你赚钱,咱们就不配赚钱了吗?”
他们计算了,若是将粮仓里的粮食都卖出去,只留下这一年的口粮,他们竟能赚四五两。
这些钱,足够他们一年的嚼头了,这可不比在外干一年的短工赚的少。
姜心见他们这个样子,也不打算再劝。
眼看到了十月,天气更冷了。
灌溉渠完工后姜心做的那些土坯也干透了,选了个好日子将炕盘上,又在村子里买了些柴,看着够一整个冬天用了。
之后姜心又将篱笆墙全都换成了土坯墙,这一次花的时间有点长,因为村里的人多数都出去卖粮了,姜心也找不到多少人,就雇了两个人慢慢干。
当这一年的第一场雪飘飘扬扬撒下来的时候,姜心也已经换上了冬衣。
姜老太说:“今年的冬天来得有些早啊。”
姜心扒在窗户缝里往外看,雪纷纷扬扬的下下来,轻飘飘的,好像是上好的棉花,将地面铺的厚厚一层。
如今姜家的院墙已经是高高的土坯墙了,只听到外边喧哗的声音,看不到人。
姜老太道:“东路军今天撤走了,整整一个月啊。对了,那周将军将租磨坊的钱给你了没?”
姜心嗯了一声:“给了,给了三十两银子。”
姜老太叹了口气:“也不算少了。”
姜心点头,是啊,不算少了。如今她们家的存款也到了二百两了,至少最近几年若是没有意外,她们家过得不会差了。
姜老太碰了碰姜心的胳膊,道:“丫头,你听说了没,刘二家的去外村收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