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又不是给你了,你激动什么?
宋老头拍拍元箫的肩膀,“元箫啊,你是小侯爷,跟我们家老二和老二媳妇又是朋友。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斗胆让你喊我一声宋叔。
我们家呢,在村里算是富有,但这放在京城,肯定是不够看的。
我们知道,你不会笑话我们,所以,我们才找你问这事。
我家老四要去京城,他又刚娶了媳妇,我们肯定是不能委屈别人家的姑娘的。我和你婶子问你这事,就是想看看自家的银钱够不够?
不够的话,那也是提出来,他们兄弟四人一起商量着办。
找人借钱,这不合适。
我们庄户人家,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这个要不得的。”
这一番话,算是发自肺腑。
元箫轻轻颔首,“行!我明白宋叔的意思了。那边的院子也要看地带,繁华的地带,的确是寸土寸金,稍偏的地方,便宜一些,但去国子监可能不太方便。
国子监附近有些老旧一些的院子,不大,大概就是五间屋,一个院子这样。”
有五间屋子一个院子。
宋老头夫妇立刻就心动了。
“这样的院子要花多少银子能买下来?”
元箫:“六百两左右。”
六百两,在国子监附近,这价格算是成本价了。
他手中正好有一套放置着,可以委托别人按这个价帮忙卖给宋元康。
只是,这事不能让宋家人知道。
那一带的院子都不是太好,不是太大,但价不低。几乎都是大户人家置办下来,租给在国子监学习的各地学子们。
除非价格很不错,否则都不会轻易出手,捣腾出去。
“六百两?”雷氏心中有数了。
宋老头笑道:“元箫啊,这事先不要跟老二他们提起,我们先想想。如果真需要,这事还得麻烦你找人帮我们办一下。”
在京城,他们算是外来户,办事不方便。
可元箫是名门望族,他帮忙找人打点一下,那就容易多了。
“行!宋叔,宋婶,这是你们的家事,你们商量着办。商量好了,我可以写信找我那边的朋友帮忙置办一下。
城中有人,好办事。
有他帮忙打点,以后元康夫妇到了那里,也能顺利一些。”
宋老头很赞同这话,不停的点头。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
有了数目,夫妇二人也心中有数了。
晚上,他们就把宋元绍兄弟四人和三个儿媳妇都叫到了一块,准备商量一下京城置办院子的事。
雷氏白天已经盘点过她手中的银两了,这一年多,唐婉清他们做生意,扣掉成本,剩下的盈利就是他们兄弟三人平分,还有一份是交到她手中做生活开销的。
雷氏本来就是比较节省的人。
而且很多时候,东西都是他们做生意后,顺便买回来的,给他们钱,他们也不要。
而且她现在的绣阁也上了轨道,也能挣些银子。
雷氏手中现在挺宽裕的。
他们老两口子在屋里已经数过了手中所有的积蓄,都已经有三百多两。
主要是宋元康的亲事,前前后后也发销了不少,不然雷氏手中的银子就够了。
雷氏看着儿子儿媳妇们,开门见山:“我和你爹今天悄悄的问了元箫京城的院子需要多少钱,他说靠着国子监那边,五间屋子一个院子,大概要六百两。
我跟你爹呢,已经核算了自己手中的银钱。
我这一共有三百多两。
我们老两口是这样打算的,老是两口子不久后就要去京城,如果有条件的话,就尽量不租房子住。
这院子呢,我想置办下来给老四两口子住。
当然了!
这银子可以当是咱们借给老四的,剩下的三百两,你们兄弟三人有多少?
每个人都凑一些出来。
等回头等我手上有银钱了,我再还给你们。
就当老四两口子借了我和你爹的。
如果你们担心我偏心老四,那让老四写张借条给我。
不知道这样安排,你们有没有意见?”
闻言,所有人都摇头。
宋元康一脸着急,“爹娘,我已经打算租院子住了,不用买。
等我们以后自己有能力了,我再自己买。
我成亲已经用了家里的不少积蓄,还要在京城给我买院子,这可不行。”
他不愿意把爹娘的所有积蓄都啃光了。
那样是不孝的!
宋老头瞪他一眼,“胡闹!家里又不是买不起,大家凑一凑就有了。
这是借给你的,又不是给你了,你激动什么?
你自己一个人是无所谓,可不能让你媳妇儿跟着你吃苦受累呀。
我早前跟你说过,娶妻后,你就是真正的大人了,要有担当。”
“可是爹……”宋元康急坏了。
“老四。”宋元绍拉了下宋元康,“让我们先说。”
宋元康点点头。
宋元绍看向宋元平和宋元安,“老大,老三,这六百两银子,我们三个一人借二百两,你们手中够不够?
如果不够的话,那我这边就四百两,剩下的你们一人一百两。”
两人默契的看向了身旁的媳妇儿。
王氏站得起来,“有的!我这就回去取。”
李氏也起身,“我这也有!”
宋老头夫妇看着她们,“你们这是?”
唐婉清起身,看向他们二老,“亲兄弟明算账,我们借钱,老四心里会舒坦一点。
借你们二老的,他心里有负担。
既然我们都给得出,那就由我们三家各借二百两。爹娘的银子就收起来。
你们二老手中有点银子傍身,我们做儿女的也放心。这事啊就这么决定了,我也回去取钱。”
王氏和李氏纷纷点头。
“对对对!就是这个道理。”
雷氏看着她们三人,红着眼眶笑了,“我就说吧,儿媳妇跟亲闺女一样,老头子,咱这三个儿媳妇比亲闺女还贴心呢。
行!我和你爹听你们的。
银子呢就由你们来借,待会让老四给你们写借条。”
宋老头乐得合不拢嘴,“是是是!咱家的儿媳妇好。”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唐婉清她们回去取银子,宋元康回去取了纸笔墨,写了三张借条。
然后,大家又坐在一起商量着正月十六的大喜事。
宋元康插不上嘴,就听着家里人热情的商量着。
他看着桌前一张张笑脸,心里暖暖的,桌下的双手紧紧的握着。
他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
不能辜负所有关爱他的人!
“宋元康,你要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