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师傅
姜蜜偶尔就喜欢呆在这里,虽然后院也有房间,但是大堂里的客人吵闹不休,她休息不好。
过了片刻,有小儿来叫她:「姜姑娘,那个小师傅的酒酿好了,掌柜的教您下去呢。」
掌柜的便是姜堰,不过这里的小二待了那么久了,也看出来了形势,这姜家当家的其实是这位最小的姑娘。
所以大家都带姜蜜都十分的恭敬和佩服。
「我这就下去。」姜蜜打了个哈欠,她昨晚又新做出一个味道的香皂来,几乎是一夜没睡,现在趁着没事多睡一会儿。
姜蜜下去之后,发现姜堰和姜母姜成都在楼下了,其他的师傅也在旁边,脸上皆是不敢置信的表情。
「怎么了如何」姜蜜一脸懵的问道,也不知道现在这是个什么情况。
「这是我酿制的女儿红,不过并没有存放太久,味道不够醇厚,若是埋在树下几十年,那味道则会更加正宗。」
一旁的刘师傅说道:「那也不错了,如今只是刚刚酿制出来,味道便已经如此醇香,实在是难得,要不是我亲眼看着他酿制的,都要怀疑这小子是不是拿了现成的酒了,掌柜的,这小子酿制的女儿红也可以卖给客人饮用的。」
姜蜜见这些人对他都这般肯定,便更加好奇了,她尝了一口,女儿红的口感要比桃花酿的烈一些,虽然有点辣,但是口齿间的味道也十分的香浓。
「味道是很好啊,虽然我是个不饮酒的,都觉得此酒不错了,想必那些嗜酒如命的人,也会十分喜爱的。」
那个少年被大家夸了一遍,脸上仍是淡淡的,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
「既然如此,那我是不是可以留下来了」
姜蜜回头看了姜堰一眼,他已经被这个少年给惊艳到了,把之前在姜蜜面前说过的话给忘得一干二净。
「我觉得还可以,蜜糖你觉得如何」
姜蜜还没说话,那个少年似乎也看出来这里当家的实际上是个女孩子,他很担心自己被赶走,连忙说道:「我闻到过你酿制的桃花酿,那味道是我长这么大闻到的最香的酒了,我很钦佩你,我希望我能留下来,你能给我这个机会吗」
姜蜜已经打算把他留下来,但是还是想看他能说出什么来。
「那你说说,我留下你有什么好处呢你为什么一定要留在我姜记呢」
少年不卑不亢的说道:「因为我手艺很纯熟,这个你们也亲眼看到了,而且我也可以给姜记带来更多的利益,至于我为什么要留在姜记,想来现在大家都知道姜记酒楼最大了,留在这里自然是最好的去处,再一个,我听说姜记酒楼开个工钱都很高,我……很需要钱。」
姜蜜看着少年一身的打扮,也只当他过的很清贫,这个无可厚非,谁不想多挣点钱呢她姜蜜不也是个财迷吗
「好,那你明天就老上工吧,对了,你要住在酒楼吗还是要回家住」
少年听到自己被留下的消息,第一次露出了笑意,一双眼睛变得亮晶晶的,比刚才有神多了。
「真的吗多谢,那我明日收拾好了就来,我就住在家里,我家也不太远,家里还有个老母亲要照顾,所以我得每日回家。」
姜蜜理解:「好,中午你也可以带饭回家给你母亲,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只要你不背叛我们姜记,那么一切都好说。」
少年十分感激道:「多谢,我一定不会背叛姜记的。」
少年说完便走了,姜堰得意的说道:「这个人可是我招来的,不错吧可别再老是怪我招了那个赵老三了,这好人坏人也没写在脸上,我哪里知道赵老三根本不是个人啊!」
姜母哼了一声:「得了吧,就
你这傻乎乎的样子,你是不可能分出来好坏的,不被别人骗了就不错了,这个人看着是不错,希望我们没有看走眼吧。」
姜蜜望着那坛子女儿红,说道:「看来我们姜记的菜单要重新写一下了,若是他酿制的女儿红真的不错,就可以直接拿出来售卖了,如此一来,酿制桃花酿的人手还是不够,而且女儿红也需要人手。」
刘师傅点点头:「没错,不过他的女儿红虽然不错,但是比起人家埋了许多年的还是不够的,应该卖的不会太好,所以人手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姜蜜点点头:「那便由他一人做,或者再加一个小学徒,明天先试试看吧,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
话音刚落,她便感觉到有凉凉的东西落在了自己的脸上,抬头一看,竟然下起了雪花。
「哟,这都下雪了,看来果然是快要过年了,这马铃薯也不能再耽搁了,得尽快挖出来,我明天就回老家,那霍公子的人已经去挖了,现在应该还剩下一小半。」
「不多了,娘你也别坐驴车回老家了,在集市上租个马车,万一又下雪了怎么办,更何况天气冷,别冻着了。」
姜母不舍得花钱,刚想张嘴拒绝,见女儿表情十分坚决,又把话咽了回去,反正他们现在都这么有钱了,何必省这一点钱呢,万一冻着了更犯不着了,买药钱也不便宜,还不如享受了呢。
「好,我明天租个马车回家,活了这么大岁数了,还没有坐过马车呢,明天我也试试什么感觉,蜜糖你要不要跟我回去」
姜蜜想到好几日未见的霍然,她还是挺想回去看看的,但是酒楼的事情也搁置不下。
「行,但是我下午就得回来,其他的事情得麻烦娘看一下了。」
姜母嗨了一声:「说什么呢,我们一家人,你还讲这么客套的话。」
姜成离不了媳妇,也要跟着一起去:「那我也去吧,正好也试试坐马车的感觉。」
姜母面带嫌弃:「真是到哪儿都摆脱不了你了。」
姜蜜跟着笑了起来,她知道父亲是担心母亲一个人在老家,所以才要跟着一起去的,父母感情好,孩子也乐见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