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走出蜀山县
姜蜜是个说干就干的人,既然有了新的思路,那就要立马去做,总是拖着永远都无法成功。
有赵德才看着引水的事情,姜蜜放心的很,她和霍然回了蜀山县,看着蜀山县的村民,立马就觉得和邻水县有了差距。
“蜀山县的村民虽然比起邻水县的贫穷了一些,但却淳朴很多。”
有钱固然好,但是不能忘了本心。
霍然欣赏的看着她,姜蜜不光有脑子,还有一颗善良的本心,这一点就已经很难得了。
“霍公子,今日的事情多亏了你。”姜蜜被霍然一路送到了家门口,看着他仍然一副不愿走的样子,又问道,“你接下来还要出远门吗”
虽然不知道霍然整天都在忙什么,但是姜蜜知道霍然肯定在做大事情,而且他的身份可能不只是钦差那么简单,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最近都会在这里,暂时不会走了,对了,红薯现在长得怎么样了”
说起来,红薯种的时间也不短了,姜蜜算了算时间:“差不多还有半个多月就可以熟了。”
霍然点点头:“那就辛苦你们了。”
“蜜糖,你这是跑哪儿去了,现在才回来。”
姜母在里面听到声音,出来一看就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儿,让这两个儿子好生的跟着保护蜜糖,没想到姜瑄竟然自己一个人回来了。
姜蜜愣了一下,她居然把姜瑄给忘记了,当时只顾着旱灾的事情了。
姜瑄满脸的不好意思,他当时也想要跟去的,结果被赵德才身边的侍卫给拦住了,他就只能一个人先回来,好在有霍然和新上任的县令,姜瑄也不至于太担心。
“蜜糖,对不起,哥哥把你给弄丢了。”
姜蜜才是那个感到抱歉的:“二哥,你不用跟我道歉,是我把你给忘了,我光顾着自己的事情,忘记你也在了。”
姜母当然舍不得说姜蜜,只对着姜瑄一通抱怨:“你也是的,跟个木头似的,你自己不会跟去啊,就会读书,脑子都不会转弯了。”
“娘,你就别说二哥了,这事儿不怪他。”姜蜜拉着姜母撒着娇,姜母哪里还说得出责怪的话,便把这件事情抛在脑后了。
“霍公子,这次多谢你护着我家蜜糖回来,要进来喝口水吗”
换做是之前的姜母,根本就不愿意让霍然进来,更别说看到他和姜蜜单独在一起了,现在变得热情多了。
“不必了,多谢伯母,我还有别的事情,这就先走了。”
霍然看了姜蜜一眼,转身离开了。
姜母见姜蜜的眼睛好像黏在了霍然背上似的,忍不住叹了口气。
姜蜜听到,立马回过了神来,问道:“娘,你怎么还叹气呢我这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
姜母说道:“若咱们家是个有钱有势的,哪怕是有点官爵,我家蜜糖日后嫁人也可以挑个更好的了。”
姜蜜不知道姜母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摸不着头脑:“娘,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活法,我们过的不挺好的吗”
姜母笑了笑:“没事,你说得对,我们现在这样就很好。”
姜蜜没听懂,姜瑄和姜志却听出来了,姜母是希望他们家地位更高一些,这样姜蜜日后嫁人也只会高嫁。
即便是姜蜜和霍然两情相悦了,也不至于因为身份悬殊,而产生不必要的困难和挫折。
“娘,你放心吧,我们兄弟二人肯定会努力读书,挣个功名回来,小妹还愁找不到更好的夫婿吗”
姜母一听,心情更加舒坦了:“好,你们小妹的未来,都指望你们了。”
姜蜜抱了抱姜母,她现在很有干劲,人一旦有了目标,人生也就变得更加清晰了起来。
“大哥呢”
姜母指了指厨房:“你大哥在厨房和你大嫂一起做饭呢,自从他不在酒楼干活了之后,就喜欢跟你大嫂在厨房里打转,一个大男人,也不出去找点活干。”
姜蜜转了转眼珠:“我觉得大哥这样挺好的呀,他手艺本来就不错,咱们现在也有银子,我去问问大哥愿不愿意开个酒楼或者是客栈。”
“哎哟,他那个脑子能开什么店呀,不把钱赔了就不错了。”
姜母不以为然,她现在就觉得自己这个女儿厉害,几个儿子都比不上。
姜堰也听到了姜蜜的主意,他犹犹豫豫的:“我……我能行吗一点经验都没有,就算是咱家有钱了,也不能这样霍霍。”
姜蜜就宽慰他:“大哥担心什么,我都不怕,你就更不用怕了,这开酒楼和客栈花不了几个钱,就算是赔了也不怕。”
姜堰还是不愿意,姜蜜就问刘荷:“大嫂,你觉得呢你来劝劝大哥。”
刘荷笑得十分腼腆:“我哪里懂这些,都听你哥的。”
姜蜜无声的叹了口气,这大嫂也是个没有主意的,但是她已经下了决心。
“这事儿就这么办了,我明天就去找找店铺,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位置和房子,直接买下来,咱们以后可是要走出蜀山县,迈向更大的地方的。”
“咋走出蜀山县蜜糖你这是要去哪儿”姜母震惊的看着姜蜜,不知道姜蜜出去了外面一趟,回来想法就变得这么离谱。
“对呀,娘,难道你不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二哥和三哥以后要是入了朝当了官,那肯定也是要去更远更好的地方的,到时候你也不去跟着享福吗”
姜蜜的话一下子打破了姜家人的思路,沉默了片刻,一直没有说话的姜成突然开了口。
“蜜糖说得对,我们不能一辈子都窝在一个小地方,现在我们手里也比以前有钱了,不可能只守着这点钱过后半辈子,不然钱花完了,子孙怎么办”
听到姜成这么说,姜母道:“你都没出过县城。”
姜成大手一挥:“谁说的,我小时候还跟我爷爷去过别的地方呢,很多年都过去了,我一直都记得人家的日子过的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