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个时空著名的杨干事件爆发了,可在这里却已面目全非。手机端 m.</p>
杨干乃关西杨氏远支,和李氏是亲戚,算是李唐外戚的末流,只是杨干一直跟随在李建成身边,李建成登太子位,杨干便转任东宫宿卫。</p>
像是贴身侍卫这种职位,非亲信之人不能担任,由此可见,杨干与太子李建成情谊还是非常深厚的,所以升迁的也非常迅速。</p>
其实从武德元年开始,这人发迹了起来,先是领千牛备身,再入左武卫府领校尉之职,后又转任骠骑将军。</p>
看这轨迹也许有人会说,这人靠着太子李建成,在京师打转,然后节节升迁,肯定是个无能之辈,谄欺下之徒。</p>
这你错了,此人早年参加过征伐辽东之战,在辽东城下是出过力的,之后杨玄感叛乱,他也参加过平叛之战。</p>
之后追随于李建成身边,在晋地剿匪,南下长安,都曾立下军功,是实实在在开国之臣的一个。</p>
有人可能又要说了,这样一个人为何到李建成登太子之位才开始发迹?</p>
这要追溯到汉王杨谅谋反的时候了,杨干一脉受到了很大的牵连,一家人死的死,被贬的被贬,等到杨干长成,也只能靠着和李氏的一点点关系,弄个小军官来当当了。</p>
这样的人在关西族群数不胜数,根本没人会看重,若非机缘巧合,在李建成身边呆了几天,李建成觉着其人说话还算顺耳,办事也还爽利,杨干这一辈子也别想有何出头之日。</p>
所以说,这人对李建成那叫个忠心耿耿,办起太子交代下来的事情,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务求完美。</p>
而这一年,有人举起私藏兵甲,密谋不轨事。</p>
和李元吉那事其实差不多,不算捕风捉影,可也绝对属于欲加之罪的范畴。</p>
当然,作为骠骑将军,掌管着一部分宫廷禁卫,又出身东宫部属,这身份确实较敏感。</p>
而最为可怕的是,武德三年的时候,这人曾被外派出去,督造玉华山仁智宫,举报他的人言之凿凿,他在督造仁智宫期间,在仁智宫藏了许多兵器衣甲,只等皇帝去行宫避暑时便要发作。</p>
仁智宫是李渊登基之后命令建造的行宫之一,其实都是从杨广的离宫挑出来,重新修缮而成,规模都不大,不然的话,李渊是倾家荡产他也修不起。</p>
而这些行宫都有讲究,算是李渊为将来巡视关西选定的地方,可见李渊野心不小,只是遗憾的是,李渊进了长安城糟心事一件接着一件,他再也没有离开过。</p>
这件事动静先是不大,可在玉华宫隐蔽处真的搜出兵甲之后,事情闹大了。</p>
杨干随即被拘押,又从他府搜出兵甲若干,还有他和太子来往的一些书信,其一些影影绰绰的话语,让李渊看了震怒非常。</p>
其实李渊怒的不是太子有取而代之之心,太子嘛,若没有登皇位的野心,那叫什么太子?</p>
实际,杨干或者其他人为太子,秦王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只要没有切实的证据,都不算什么。</p>
如说长孙无忌在长安县,能老老实实的当个县令了?为秦王蓄养些死士,藏点兵器甲胄什么的,还不是挺正常的事情。</p>
再者说了,满长安你寻摸一下,贵族府邸哪个会毫无准备?这年头别说防贼防盗,你疏忽一下,说不定稀里糊涂的掉了脑袋呢。</p>
其实真正让李渊愤怒的是,他认为两个儿子又掐起来了,在这样一个时节,弄的一地鸡毛,是他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p>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两个儿子的争斗变本加厉,李渊终于感觉到了厌烦。</p>
厌烦的结果是,杨干当即人头落地,随后李元吉被当庭责打,还被送进了大理寺牢狱待勘。</p>
秦王……嗯,秦王还病着呢,李渊一气之下,也不再派人探看其病情,病的那么重,还让人耍弄手脚,那你一直病着吧,再给你加派些护卫,老老实实的呆在府面壁思过是。</p>
一番风雨,又被皇帝压了下来,随即便有人提请招太子李建成回京,李渊想也没想答应了。</p>
这封诏书没能到得了潼关,半路被人劫了下来。</p>
此事预示着,围绕着储君之位,争斗数载的人们,纷纷失去了耐心,开始放开手脚,肆意施为。</p>
这样一个过程和结果,其实除了李唐内部的原因,外部的环境也在起着作用。</p>
这一年三月间,在李渊召回太子的诏书刚刚出城之际,一行十余人,大摇大摆的纵马出了长安城。</p>
只一出城,骑士们便放开了马缰,渐渐加速,往长安县治赶去,不用问了,“病重”的秦王李世民在其。</p>
作为秦王,天策将,尚书令,想要悄然走出长安城而不被人发现是需要技巧的,而李世民从不缺少这样的技巧。</p>
唯一让他有些担心的是,让长安陷入一片混乱当,当然,他的父亲让这一切受到了控制。</p>
像独孤怀恩被杀时那样,皇帝总会选择进行权力平衡,而非是来个火取粟什么的。</p>
一切都在预料之,出了长安城的李世民好像甩掉了枷锁一般,一身的轻松,甚至还有着些得意,操弄权柄,一切尽在掌握之的感觉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如饮佳酿,熏染欲醉。</p>
实际,他的控制欲和李渊如出一辙……</p>
而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秦王府部属以及他们的家眷,不论知情不知情的,或请调外方,或悄然出走,纷纷离开了京师长安。</p>
这样的事情多了,只能暂时掩人耳目,不可能让人毫无察觉,这是个时间差的问题,李世民笃定李破起兵来攻之在须臾。</p>
算之后露出些许风声,秦王也还在府养病,再加之前齐王李元吉,骠骑将军杨干之事,算奏到皇帝面前,恐怕他那父亲也会以为太子,秦王相争的延续,不会太过在意的,更不会让人细加查证,以免引起更大的风波才对。</p>
只要父亲不来插手,太子在潼关,齐王李元吉在大理寺,其他人还能掀起什么风浪来呢,等到河边战报传至京师,更不会有人来理会了吧?</p>
嗯,还是那句话,一切尽在秦王掌握之,只是苦了房玄龄和杜如晦,段志玄等人。</p>
杜如晦身体越来越是糟糕,只能留在秦王府,那里已成不测之地,一旦事泄,杜如晦恐怕先要掉了脑袋。</p>
房玄龄和段志玄则在串联秦王部属,风险很高,不过两人身体健全,一旦时机来了,他们会出城到长安县与秦王汇合。</p>
至于秦王的家眷,大事在前,还顾得那许多?再者说,男子汉大丈夫,若是顾惜妻子儿女,还能成得什么事业?</p>
嗯,不得不说,父子相承,他和李渊当年在太原率军南下的时候的想法还真别无二致,根本没有本点先安置好家眷的意思。</p>
…………………………………………</p>
只是李世民不晓得的是,与此同时,汉王李破也已离开了晋阳。</p>
李破离开晋阳时的模样要是被李世民亲眼目睹,一定会嫉妒的两眼发红。</p>
光明正大,气势恢宏。</p>
汉王起兵了,是日,晋阳城下,三军林立,群臣环伺。</p>
臣子们大多都是来送行的,而如礼部尚书王泽等人,却是要随军南下,去搏一搏家族的百年富贵什么的。</p>
此时将随同李破一道南下的只有五千余骑兵,此为李破军,其余步骑,皆已陆续按照军府建制去到绛郡汇集。</p>
剩下的一些军伍,则要在之后押送粮草才能启程,这无疑需要一段时间。</p>
临行之前,李破还在嘱咐兵部侍郎王智辩,等到秋收过后,立即招募府兵,不得拖延。</p>
王智辩显得信心满满,因为苏亶到底没争过他,汉王府司马王庆已经到兵部任职,之外还有汉王府长史薛万均也到了兵部。</p>
有这两位在,其他各部都要让兵部三分,而另外的好处则是,他这个侍郎可能很快要晋升为尚书了。</p>
回想当年还在雁门任职雁门郡尉的时候,他又哪里会想到有今日之成?</p>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作为兵部尚书却不能随同大王一道南下,这在他印象,无疑属于例外,要知道,从帝时到大业年间,哪个兵部尚书不是鼎鼎大名的军将?</p>
随驾而征更是题应有之义,到了他这里怎么例外了呢?</p>
当然了,这点小遗憾并不算什么,作为汉王的部属和臣下,他很安心,因为他本认为汉王殿下是一个能够让人安心侍奉的君王。</p>
李破也很安心,他将身后交给了陈孝意为首的臣子们,再加府还有汉王妃李碧坐镇,和以往征战并无不同,没有任何后顾之忧。</p>
为了不让臣子们觉得他儿女情长,李碧只抱着儿子送他出了府门,到了城外,陈孝意和何稠两位老臣为他共同把酒三盏,李破哈哈大笑翻身马,率军启程。</p>
(杨干的来历没有细查,所以编了一些,大家不用较真了,至于仁智宫的建造过程,也和史实不符,还请大家嘴下留德,呵呵。)</p>
</p>
百度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