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秦汉风暴最新章节!邯郸城中的赵孝成王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也觉着秦赵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可以宣告结束,赵国没得到什么好处,秦国也没沾赵国什么便宜,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继续保持数十年来的战略相持状态。
赵王一开始确实是想好事想要白占上党,后来派遣廉颇也确实是幻想着赵军能够打跑王龁,可廉颇到了长平前线并没有像赵王预想的那样主动出征打败王龁,反倒是屡屡受挫损兵折将,最后廉颇居然直接躲在石头垒的城墙后面躲了起来。
几个月的拉扯,廉颇大军每天消耗的成山的粮食,赵王也深知邯郸城中的粮食差不多都运到了长平前线,赵军的粮草确实不多了,再拖下去怕是要拖垮赵国。
摆在赵国眼前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就是让廉颇赶紧主动出击进攻秦军,打胜了秦军一了百了,赵王这几个月也不知道多少次派遣使者命令廉颇进攻,可廉颇这老头儿每次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出击。无奈的赵王想到了第二条路,那就是赶紧派遣使者与秦国讲和,反正秦国的粮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秦国的粮食也是越吃越少,既然是这样,两家不如赶紧握手言和,也都少糟蹋点粮食……
赵孝成王决定派个使者去秦咸阳和谈,派遣的使者,名叫郑朱。
其实赵王的心思很简单,他眼见前方战事不利,再加上粮草不济,本就仓促出兵没有做好大战心理准备的他是真的不想打了,他想求和,而且迫不及待的就派遣郑朱去了秦国。
郑朱到了秦国,秦国还真就好吃好喝的好招待,自秦王嬴稷到丞相范雎再到秦国公卿大臣,秦国上下对郑朱都是礼遇有嘉,三天一顿酒,五天一顿肉,可吃饱喝足的郑朱每次想要和秦王谈一谈和谈的事情的时候秦王都避而不谈,继续喝酒,继续吃肉,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消耗了过去。
然而,表面的平静却掩饰不住深处的波涛,郑朱在秦国和谈的消息还是由各国驻在咸阳的使者通禀给了各国国君,尤其是楚魏两国,这俩国家本还神经紧绷着关注着长平前线的战事,他们知道赵稍弱于秦,秦万一灭了赵下一个矛头可能就指向他们,这两国家的国君确实也很紧张的调兵遣将随时准备着,万一赵国战事不利他们也可以稍稍帮帮赵国,可一听赵国已经主动派遣使者在咸阳求和,楚魏两国的戒备瞬间松懈了下来。
楚魏两国本还如临大敌一般,可人家赵国的使者都在秦国吃香的喝辣的准备和谈呢,他们还紧张个毛?赶紧该干嘛干嘛去,简直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整整一个月了,郑朱居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郑朱不回来,有可能是整天好吃好喝的不想回来,但更有可能是秦王嬴稷执意不让他回来。
在邯郸城苦苦等待的赵王终于绝望了,他眼看着和谈的愿望就要落空,可时间不等人,前方二十多万将士每一天都是要吃饭的,眼睁睁的看着邯郸城中的粮食越来越少,赵王的心里也就越来越着急。
着急过头容易上火,赵王心里的火气也一点点的增加着。
赵王的火气主要还是来自于廉颇。
赵王这几个月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派遣使者去前线催促廉颇赶紧出战秦军,就算不能全歼秦军,至少也得打出赵军的气势来把秦军逼走,这么耗下去对赵国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可派出到前线的使者就像是泥牛入海一点消息都没有,赵王难免心里泛起了嘀咕,这老将军八成是不把他放在眼里,毕竟他才刚刚即位四年,王位刚刚坐热乎,可廉颇是从他爷爷辈当兵打仗的人,这样的老将就像是一匹越老越烈的马,年轻的赵王觉着自己好像驾驭不住这头烈马。
赵王是王,廉颇是臣,赵王再年轻也是上级,廉颇资格再老也是下级,下级要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这是共识,碰上个不听话的手下,是个当领导的心里都膈应,更别说廉颇手握重兵屯于边境迟迟不动,恼怒的赵王心里一时之间也动了撤掉廉颇的心思。
赵王的火气另一方面来自于东边的邻国齐国。
自从长平开战以来,赵国的粮食确实不够吃了,不够吃也不能饿死啊,赵王连忙派人去齐国想要从富庶的齐国那儿借点粮食,赵王想的是咱有借有还,等哥们儿我收拾掉了秦国,到时候还能差你齐国那点粮食?
可齐王田建那小子居然一毛不拔,一粒粮食都不肯借给赵国。
赵王暗骂齐王是个二傻子,这些年秦国大军之所以没打到齐国不就是因为有他赵国在西边扛着吗,一旦赵国被秦国灭了,他齐国还能有好日子过?可惜的齐王压根就没考虑这一茬,齐国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秦赵两国两条狗慢慢咬,齐国就在东边看着热闹。
廉颇不战,齐国不帮,粮食快尽,这就是公元前260年盛夏时分赵国面临的窘境。
赵国朝堂之上,是战是和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着,满朝文武各执己见,可几十天下来也没拿出个好的办法来,不过赵王也并非一无所获,在众多大臣之中他看到了一个年轻的身影,也听到了一个顺耳的言论,当大多数大臣要么选择继续和谈要么屈就于廉颇坚守不出的计策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却斩钉截铁的提出了他的意见:赵军要战,而且要快战,要以雷霆之势率领我赵军雄狮踏平秦军,扬我赵国国威!
年少有为意气风发的赵括就是在朝堂争论的时候无意中进入了赵孝成王赵丹的视野。
赵王对赵括了解不多,但赵王了解赵括的老子赵奢。
其实秦国早就对韩国上党垂涎三尺,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动手完全是因为九年前(公元前269年)的一场大战把秦军打疼了。
那一战,名为秦赵阏与之战。
赵国由赵将赵奢主战,一战大获全胜,斩杀秦军数万,也就是在那场战争中,马服君赵奢一战成名。
阏与之战时,赵孝成王年少还未即位,坐在王位上的是他爹赵惠文王,但赵孝成王还依稀记得当年发生的事情。
赵孝成王回忆起:当年秦军进攻赵国西部城市阏与,隔绝赵军之后再吞韩国上党,赵惠文王立即找来当时的大将军廉颇问到底能不能救阏与,廉颇给出的意见是阏与路途路太远,地势又狭窄,八成是救不了,赵王又问另一位大将乐乘,乐乘和廉颇意见一样也说救不了,可这时候赵奢站了出来,赵奢表示路远地势狭窄就相当路两只老鼠在狭小的洞穴里打架,谁够狠谁能赢。
赵惠文王不甘心丢失阏与城,又不能坐视韩国上党被秦国吞并,最终更还是派遣赵奢出战。
赵奢果真也没有辜负赵惠文王对他的期望,他先示弱让秦军误以为赵军怯弱,趁着秦军麻痹大意,赵奢突然急行军两天一晚上神兵天降一般来到了阏与,并且在秦军措手不及的时抢占制高点,最后赵奢率军打破秦军,打出了赵军的威风。
阏与之战的意义非同小可,那是赵国在野战上第一次大规模打败秦军,秦国虎狼之师的神话瞬间被戳破,那一战更是打出了赵军的自信心,原来血性的赵国男儿也能打得过秦国人,也能将他们杀的屁滚尿流。
赵奢班师回朝的时候,举国欢呼,年少的赵孝成王或许陪同父亲劳军犒赏过赵奢,他对赵奢的印象很深,在赵孝成王的记忆里,赵奢是一个完全不弱于廉颇的将领,甚至在野战军速战方面比廉颇还要强。
可惜的是,这次长平之战前几年赵奢就病死了,要是赵奢没死,长平之战的统帅八成就是能打败秦军赵奢而不是只知道一味防守的廉颇。
赵王怀念赵奢,自然也注意到了赵括。
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也不是什么瓜皮臭鸡蛋,传闻赵括从小就跟着他爹学兵法,《孙子兵法》倒背如流,有时候爷俩讨论兵事的时候,聪慧又能说的赵括往往说的他爹哑口无言,但赵奢却从来不称赞他这儿子厉害,有一次赵括的娘看不下去了,问她丈夫为啥不夸孩子两句,赵奢总是摇摇头:战争不是儿戏,打仗是要掉脑袋的,咱儿子把战争看的太简单了,这小子不上阵没事儿,一旦帅军出征肯定要败。
知子莫若父啊。
赵王看中的就是赵括的那张嘴,在朝堂之上,赵括口灿莲花,各路兵法头头是道,分析战事井井有条,听的赵王心花怒放,更关键的是赵括提出的速战理论正好符合赵王现在急迫的心情,赵王嘴上暗暗称是,心里也暗暗捉摸……
当年阏与之战的时候,老将军廉颇说不能打,结果呢?赵国打了,不但打了而且还打赢了,当时赵孝成王他爹就没听廉颇的,而是用了一个籍籍无名的赵奢,赵奢胜了,而且是大胜。
现在长平之战,老将军廉颇和九年前一样还是固守着不能打……
如果这次赵孝成王像他老子赵惠文王大胆启用赵奢一样也果断使用年轻的赵括,说不定赵国这次长平大战也能取得当年阏与之战一样的胜利……
再说了,赵奢是老子,他能打败秦军,赵奢的儿子肯定也能打败秦军,更何况在论及兵法的时候,就连赵奢都不是他儿子的对手。
赵王的思想陷入了一个怪圈:秦军打不过赵奢,赵奢又比不上他儿子赵括,所以说,赵括比他爹赵奢厉害,自然而然也就比秦军厉害。
没错啊,这完全符合逻辑啊,至少赵孝成王是这么想的。
与此同时,赵国都城邯郸却不知道传出一阵风,街头巷尾的赵国百姓都在议论,说长平之战一定要让赵括上,一旦赵括出军长平定能像他老子一样打败秦军。
谣言,自然是秦国间谍放出来的,秦国在长平耗了那么久显然也吃不消了,秦国不怕赵军出战,怕的是廉颇坚守不战,秦国放出谣言来让赵括未将倒也并不见得遇见了赵括不行,关键还是赵括是赵国朝中的主战派,一旦赵括出战肯定要和秦军硬碰硬,那么一来长平之战的僵局就有了转机。
谣言止于智者,但可惜的是,用赵括替换廉颇的谣言并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到最后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其实也不信什么流言,可他确实也动了换将的念头,邯郸街头的流言无非是给赵王一个换下廉颇的契机和借口,他当即便不再犹豫,咬咬牙一狠心,换下廉颇,使用赵括,再增派大军二十万驰援长平!
赵王用赵括为将的消息一时间传遍整个邯郸,赵王也蓄势待发的使用和他年纪相仿的赵括创造奇迹,然而这时却有一个人表示反对,这个人就是蔺相如。
蔺相如是在赵惠文王时期出名的,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典故就是从蔺相如这儿来的,蔺相如当年为丞相和廉颇配合默契,秦国忌惮这两人确实也消停了一段时间不敢攻赵,但可惜的是蔺相如身体不好,到了赵孝成王即位的时候,蔺相如已经病得起不来床了,可是蔺相如一听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的消息,老蔺还是拖着病痛的身体劝了一番赵王不要用赵括。
赵孝成王心想蔺相如和廉颇是旧相识,都是朝中老臣,蔺相如护着廉颇也很正常,赵王安慰了几句让他好好养伤就没多往心里去,可刚一回到王宫,又有一个人找上门来了,这人不是别人,居然是赵括的亲娘,赵奢的夫人。
赵括亲娘找到赵王,赵王自然以礼相待,可赵王万万没想到老夫人看到他第一句话就是:别用我儿子领兵出征。
赵王懵了,也奇了,按照道理来说儿子功成名就母亲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在这位赵老夫人的脸上看不到一点的高兴呢,反倒是忧心忡忡,赵王忙不解的问为什么不能用赵括,赵括亲娘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
“当年赵括他爹再在世的时候,他爹在外出征从不过问家事,先王赏赐的东西他爹转手就全给了手下的将士,可今天我儿子领兵,大王你赏赐的金帛他都藏在了家里,整天算计着去哪儿买好房子好地,爹和儿子差别太大,所以说大王不要用赵括。”
知子莫若母!
赵老夫人算是看透了自己的儿子,儿子能不能行有几斤几两当娘的心里最清楚,为了赵国,为了儿子的小命,也为了整个赵氏家族不受牵连,赵老夫人来找赵王说明情况,可此时赵王已经任命赵括为将,王的命令自然不能朝令夕改,更何况赵王确实也是下定决心要和秦军决一死战,他用赵括的决心已定,甭说赵括他妈,就算赵奢从棺材板里蹦出来劝说赵王,赵王也八成不听。
赵老夫人见赵王一意孤行,无奈之下只好请求赵王:要是我儿子真的不行,到那一天,我们赵家能不能不受牵连?
赵王答应了,估计心里也在暗暗称奇赵括将军英雄盖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看不上自己儿子的母亲?
总之,蔺相如的话,赵王没听,赵括亲娘的话,赵王也没听。
赵王亲临邯郸城头,坚毅的眼神目送着他亲自选用的大将军赵括亲赴长平前线,这位年轻的君王已经没了耐心,他渴望的是代替廉颇的赵括能带给他胜利的消息。
赵王相信赵括能行,赵括理所当然的也认为自己能行。
只是,赵括信心满满的抵达长平前线换下廉颇之后他才发现战争远比他在兵书上学的要复杂得多。
赵括首先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赵军将领对他蔑视的眼神,毕竟赵括太年轻,同时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军功,而在以军功为尊的军营里,没有军功的人哪怕地位再高也不会被人尊敬。
廉颇在时,他是老将,战功卓著,赵军将领理所当然的听从廉颇的指令。
可赵括又是个什么玩意儿?在赵军将军们看来无非是一个会耍嘴皮子的官二代而已,要不是赵括死去的爹有名气,谁认得他赵括?
将军不能服众,这是兵家之大忌,不能服众就代表赵括下达的军令不会被有效的执行,在赵括看来一支军队要想有战斗力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上下同心,将军的命令能够被每一个士兵服从,如果将士不服从命令,仗还怎么打?
赵括必须要树立军威!
树立军威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然而赵括除了一个官二代的名号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的军功。
因此,赵括选择了自认为最有效但却是最愚蠢的办法,那就是把赵军的中上级将军全都撤换,一律换成自己的亲信,谁不听话就换谁,换上的全是他自己亲信。
问题是,亲信心腹是听话,可他们能不能打是个问题,而且通过撤换将领的办法笼络了人心,更换了血液,赵括是能掌握军权,树立军威,可这东西就像掩耳盗铃,是糊弄人的。
果不其然,赵括在赵军内部大清洗的做法让赵军将士人心惶惶。
此时,相隔不远的秦军,静悄悄的擦亮了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