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闲公子

052章 蒙古高原(下)

初唐闲公子 莲花王子 6131 2024-01-26 19:48

  为了解除尉迟循俨的尴尬,唐志提出华夏族这个概念,“只要你认同儒家的思想,你就是华夏族的一员。我们生活在这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刀耕火种,筚路蓝缕,为我们开创了这片基业,身为华夏儿女,我们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不是为了一家一姓,一宗一族的存亡,而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绝不能让敌人霸占,守护我们的文明传承,绝不能让外族践踏,守护我们的父老乡亲,绝不能让敌人杀戮。儒家说士人的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族文化最大的危害就是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谁来做皇帝,谁来统治这片土地我们都欢迎,做奴隶都能接受,只要保住我的家族就行,这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的极端狭隘的宗族思想。这次是五胡乱华,中华民族磕磕碰碰走过来了,太宗把东突厥消灭了。下一次呢?他们没有想过,当这片大地上的华夏儿女都被杀戮、被奴役,当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传承被外族肆意践踏的时候,他这一宗一族还能独存吗?所以我们首先树立起国家、民族的观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荣昌盛而奋斗。”

  说到这里,学生们都议论纷纷,不是忠于一家一族,忠于整个华夏民族,这个提法震耳欲聩,发人深省。

  李思顺问道:“忠于华夏民族,那就不是忠于大唐朝廷?”

  唐志回答:“忠于华夏和忠于朝廷并不矛盾,朝廷是民族意志的具体体现,是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除非朝廷卖国,把我们生生世世生活的土地割让给外族。有些时候因为我们民族暂时国力贫乏,无力对抗外族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妥协,这是权衡之计,不存在出卖民族利益的问题。比如汉高祖刘邦和匈奴和亲,唐高祖对突厥称臣,委曲求全,为什么呢?因为无力对外,只好先积蓄力量。

  唐高祖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世矣。’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向突厥称臣,才能换取后方基地晋阳的安全,为进军关中换取条件。

  后来卫国公大破突厥,太宗非常高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

  这就叫忍辱负重,方可成就大事。”

  唐志说完,在黑板上书写: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明朝政府出台了一个国策:“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于是明朝脑残粉歌功颂德,津津乐道,认为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与号称最强大的汉、唐相比,明朝亦毫无逊色!

  问题是你可以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可以守国门,但是绝不能死社稷,你要能翻盘啊!你以为君王死社稷死得其所,死的姿势很美?去你娘的!

  有些砖家说岳飞愚忠,那是因为他们脑袋进水了,国难当前,能玩篡位谋反的事吗?国家的百姓怎么办?当时的老赵家和天下百姓的安危是连在一起的,终于赵家就是忠于民族,当年曾国藩没有反清也是一样,反清的结果就是震旦大乱,列国明目张胆瓜分震旦,曾国藩将成为民族的罪人,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成为不可能了。

  还有人说岳飞和霍去病不是民族英雄,咱们中华民族天生就有56个?那不都是一枪一马干出来的?如果哪一天咱们把东瀛拿下了,那些抗倭战士也不是民族英雄?还有人说大清屠杀汉人是民族融合必要的代价,我们的砖家队伍里怎么尽是这种人,好像脑袋后面吊一根猪尾巴是光宗耀祖的事,这些砖家跟那些驯服的大臣一样,口称奴才,你要说他不是他就跟你急。

  其实宋高宗要杀岳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岳飞如赵匡胤一般兵权过重,所以想要篡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赵构不得不忌惮,自己赵家的安危不能系于岳飞的一念之间。

  对于唐志这个家、国一体的观念学生们都接受了,这一关算是蒙混过去了,其实要深究起来唐志的话经不起推敲,卖不卖国谁来决定,你认为朝廷卖国你就可以造反?

  说到这里唐志把后世中国北方的内蒙古的边界标出来,“这些地方是草原的精华地带,一定要掌握在我们汉族人的手上。当蒙古中央区域被外族占领,这片草原就是我们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问题是现在这些地方都归外族人占领。汉朝光武帝刘秀把南匈奴放在河套地区,最终埋下五胡乱华的祸根。”

  接下来唐志把北宋时期的幽云十六州标出来,“当第一道防线被外族占领之后,中原政权就不得不退守第二道防线,这里是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如果这里丢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将大大地被压缩。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河套被占领,河西走廊也保不住,华夏就失去了养马之地,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可以来去自如,最终占领中原。所以首先我们要把河套地区汉化。”唐志把北宋的形势格局说了一遍。

  燕云十六州应该叫做十六个市,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保护农耕文明,防御游牧民族的前沿。汉唐盛世时,更是以其作为经略东北的基地。

  燕云十六州有三大特点:地险,人稠,经济发达。先说地险,燕云十六州东西约600公里,南北约200公里,北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西部是晋北山地。中南部地区有桑干河和拒马河。燕云的狭长地形,巍峨山脉,纵横河流是天然屏障,此外,还有历朝修建的坚固的长城防线,幽平之间,有古北口、金坡关、榆关、居庸关、松亭关,号位形胜。燕云一失,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只得任由胡骑凭陵。对于依靠步兵为主、擅长守城的中原士兵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燕云之地发达的农耕经济和稠密的人口,契丹有了燕云之地,就与匈奴、突厥的情况迥然不同。契丹从此不再完全依靠游牧渔猎,而是有了稳定的财赋来源。另外,大量的汉人被征当兵,大大增强了辽国的军事实力。

  有人说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还是明朝厉害。其实看一个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背景下才能看得清楚,契丹建国的时候比北宋早,而且国力在上升期,当时辽国据有燕云已经二十余年,统治已经渐渐稳固,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至于军事实力,既有地形之优势,更有骑兵的天然优势,当然北宋很难拿回来。

  宋朝建立之初,在削平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势力时,一直采取的是宋太祖与赵普“雪夜定策”中所谋划的战略方针,即“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广南……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祸之,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东都事略》),也就是后世所概括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但从北宋中期开始,由于不断受到辽、西夏的侵犯,舆论对这一方针开始颇多微词。特别是随着金军南下、北宋覆亡,无数文人墨客甚至将这一政策视为北宋亡国的开始,认为这是宋初的重大决策性失误。那么,“先南后北”之策到底是高招还是昏招?作为一代英主,宋太祖为什么要置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于不顾,他究竟是如何打算的呢?

  认为“先南后北”战略是一大失误的论调,在北宋中期就已经出现,后来受到“建炎南渡”的影响,更是一度成为南宋文人的主流论调。比如,大文豪陆游就曾说,先取巴蜀、淮南、吴越诸国,再攻北汉,等到挥师伐辽时,大宋将士早就被连年征战整得疲惫不堪了,哪还有精力跟如狼似虎的契丹铁骑作战?周世宗生前在南方没有完全平定的情况下就发兵收取幽云,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此类观点,直到现在仍在史界中受到普遍认同。国学大师钱穆就在《国史大纲》中言道:“石晋开运阳城之战,耶律德光(辽太宗)几不免;周世宗一举而下三关,契丹非不可胜。但太宗才弱,又无贤辅而。周世宗用兵欲先取幽州,则吴、蜀不足平。宋(太祖)则以赵普为谋,先南后北为持重。兵力已疲,而贻艰钜于后人,则太祖之失也。”

  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后周或宋先击败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那么再去收拾南方各个割据政权是不在话下的。从南方政权与宋的实力对比,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这种推论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周世宗或宋太祖如果不早死,就一定能击败辽国,收复幽云吗?这个恐怕要打个问号。宋初的辽国,在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上,是明显强过宋朝的。尽管周世宗曾经在北伐中收复了三关,但当时辽军正集结重兵于幽州城下,准备与周军大战一场。倘若不是周世宗突然患病,传令大军班师,双方一旦打起来,谁胜谁负,孰难预料。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不知兵的。幽州即使拿下了你也守不住,因为整个山西在北汉手中,居高临下,河北平原一马平川,守无可守,到时候辽国和北汉两面夹击,宋朝根本就挡不住,更何况还有南塘和巴蜀在一旁虎视眈眈。

  等到宋朝把其他地方都收服了,再征伐山西的北汉,也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所以先南后北的策略是非常高明的。为什么后来幽云十六州没有收回来?除了契丹强大之外,宋朝的内政出了问题,养了一大群自以为是的士大夫。

  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也接收了大量中原的锻造工艺,而且按照中原文明建立礼制,这个时候不能把他们看作是未开化的民族。公元10世纪,辽帝国是名副其实的东亚霸主。契丹人的疆域东濒日本海、西抵阿尔泰山,幅员万里。而在帝国的力量辐射范围内又建立起堪比中原政权的东亚封贡体系,高丽、北宋、回纥、西夏等国家都不得不向耶律皇帝输诚纳贡。

  在对周边势力征服过程中,契丹人海纳百川,建立了一支战力碾压北宋、体系完备不输于唐朝的武装力量。弓骑兵、重骑兵、重装步弓手等等,各兵种俱全。和北宋一样,辽军的攻城器械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囊括了壕桥、云车、各种人力抛射机等必备的武器。哪怕是令宋粉坐地排卵的床*弩,辽军亦有装备,但两者之间的质量有如云泥之别。比起宋人的些粗制滥造,辽国生产的攻城器械质量上乘,称“锋锷铦利、俱披以铁”,辽国攻城武器相比北宋是毫不逊色的。

  契丹人的刀枪剑矛形制承自汉唐,刀身较长且宽阔,刃部轻微向上弯曲,适合马上劈砍。骨朵可能是契丹人最喜欢的近战兵器之一,在众多辽墓壁画上都有手持骨朵的卫士形象。

  契丹人格外珍视防具,皇帝甚至颁布法令禁止使用甲胄作为陪葬用品。《辽史·兵卫志》规定,契丹士兵都需要自备铁质甲服。常见的辽国甲服是遍布东亚的扎甲,扎甲工序繁琐制造耗时长,价格不菲。锻制的契丹兜鍪体分四瓣,前额正中有铁叶护鼻,整体观感良好。

  从这些方面来看,辽国的综合国力一点也不亚于大宋,他们的武器精良,再也不是杨家将和岳飞全传中那些拿大锤、狼牙棒的蛮族形象。

  后来的西夏和金国也是如此,西夏虽然国小力弱,但正好处于中国古代盛产良马的地带(这也使得宋朝始终缺乏战马),所以也打造出一支很强悍的重甲骑兵部队——铁鹞子。

  骑兵是西夏军队中的核心军种,其精锐铁骑号称“铁鹞子”,编制为3000人,这支军队人和马皆全身覆盖铠甲,而且是重甲,史称刺斫不入。

  唐志最后总结道:“民族、国家、土地、文化,这是我们华夏的根。下节音乐课,让巧云教你们唱爱国主义歌曲:《我的祖国》和《神圣的战争》。再布置一道思考题:北方是华夏游牧民族的最大威胁,如何从根本上根除这个祸乱之源?”

  ……

  参考文献:《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高原牧歌》,天涯社区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在线论坛,在此仅作整理并向原作者致谢!

  <p/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