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闲公子

034章 税制改革(下)

初唐闲公子 莲花王子 5896 2024-01-26 19:48

  唐志看见他纠结的样子,心里很好笑。除非你不吃这碗饭,在这世道面前你就得低头。“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这就是大唐公务员的写照。改革就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当权者的利益损害最大,所以搞改革的大都没好下场,商鞅被五马分尸、吴起被刺杀在楚王尸体边、张居正死后差点儿被开棺戮尸。

  司马迁对于商鞅的评价有失公允,太祖的评价就不一样:“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正是商鞅变法废止了贵族的壁垒和特权,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平民百姓可以通过农战封爵,打破了贵族阶层的垄断,使中国摆脱了贵族的封建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张居正也是一样,他当时大权在握,为了自己家族的将来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没有自保,而是选择一条纯臣的路子,最后被抄家,几个儿子也被免除官职。难道他的智慧没有料到这些吗?显然不是。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唐志又念了一句张居正的诗,对刘旭道,“作为改革家,要有殉道者的觉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生命。”

  殉道你妹!刘旭没好气,俺只想投机捞一把,没有你说的这么高尚,现在把我抬这么高,想让我作牺牲?

  “干了!”刘旭终于下定决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理所当然。

  “那就好,我没看错你。”唐志鼓掌道,“你就住到得月楼,另外我拿200贯安家费给你,你把家安顿好。你把种痘法拿出来,人家肯定要验证,可能你还要挨一刀。摊丁入亩和保甲法你拿出来后,那些王公大臣可能会装作不知道。所以你第一要到酒店茶馆宣传你的主张,让民众都知道;第二就是要到国子监的几个学堂,给那些年轻人宣讲你的策论。那些都是年轻人,容易头脑发热,他们要接受了你的主张,就会帮你宣传,甚至闹到玄武门去。搞得满城风雨,你就赢了。”

  刘旭一一记在心里,有方案,有策略,只要照着做就行了,省事。只是……

  “唐兄,我有一事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搞这件事?”

  “好玩。”

  “我是认真的。”

  唐志给刘旭耐心解释:“老子曰:‘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越富,穷者逾穷,社会财富慢慢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个时候当政者就要出面,通过税收来平衡贫富分化。如果政府不去平衡,那么天道就会来平衡。所以老子还有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平衡就会导致天象大乱,烽烟四起,革鼎天下。

  人都是贪婪的,只看到眼前这点利益,即是要砍头了,紧紧抓住不放手。就像那些蚊虫一样,在猪身上拼命吸血,猪死了它们也活不了。人也是这样,你要说民众没有饭吃了,拿出粮食来救济大家,他们都是绝对不愿意的,他们情愿杀头,也不愿意割肉。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其他的诸侯国不知道吗?都知道。为什么不跟着来呢?因为那些公卿不愿意,你要说变法,他们马上把你赶下台去。他们情愿割地事秦,过一天是一天,最后全部被秦国收拾了。

  咱们现在也差不多,土地慢慢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其他人怎么办?难道也要等到平民揭竿而起才舒服?我们这一辈可能没问题,但是我们的后辈子孙呢?难道要等别人拿着锤子镰刀冲进家里来?所以晚痛不如早痛,大家首先定下规矩来,要给大多数人一条活路,闹饥荒的时候朝廷要赈灾,大家有口饭吃就不会造反。现在咱们大唐局面不错,朝廷威望很高,有能力变法。现在不干难道要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才动手?那时就晚了。

  你提出摊丁入亩的时候,要强调那些皇庄、王公大臣的封邑都要纳入这个制度。同时要提出一个人最多占有的土地数量,比如可以根据唐初的均田制规定,超出规定的田地要收重税。这样做一方面抑制土地兼并,另一方面就是逼着那些宗族分家分田,分了家了,宗族的凝聚力就减弱了。”

  刘旭一一记下,心里盘算着如何一鸣惊人。反正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还不如光棍一些,怎么闹大怎么来。

  事情按照预想的进行,刘旭呆在杨家村这段时间,长安城已经传开了,连带着那篇万言策论也流传开来。王主簿这才知道刘旭另外还有干货,他找到得月楼掌柜,借这篇文章一看,心里哇凉哇凉的,这是要捅破天了!我说你刘旭一个举子,操这份心干嘛?好好把种痘法先出来,我给你运作一下,至少可以弄个官当当,现在好了,后面拖着一个随时燃烧的大油桶,你让我怎么办?

  主簿要把万言书带走,掌柜不干了,这是客人的东西,我把他给你看已经是不应该,你带走我就没法交差了,要不您抄一份?

  王主簿点点头,把其中的要点抄录下来,收好,急冲冲往京兆府奔去,给老上司通个气。这篇策论很快就会传遍长安,该如何应对,得拿出一个章程来。

  10天过去,刘旭安然无恙,王主簿亲自把他接回长安,同时向京兆府上了一封牒文,详细介绍了种牛痘的方法,闭口不提其他。京兆府的回复也很快,给一个嘉奖公文,300贯奖金,同时把种痘法发往宫里和长安周边。

  京兆府和长安县选择不闻不问,其他地方就不同了。首先是得月楼的说书人,开始给大家介绍种痘法,接着又说起刘旭的摊丁入亩和保甲法,赞叹刘先生大才,这个办法要真施行,咱们黎民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公卿大臣也不安宁,大都看过策论,都不吭声,这就是一个烫手山芋,还是扔到一旁好,让它自然冷却,被人遗忘,谁要端上来谁倒霉。

  但是国子监那帮书生可就不一样了,摊丁入亩和保甲法,这可是长治久安、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啊,点出了历史朝代更迭的原因,给出了解决办法,同时又可以彻底根除豪门世家这颗毒瘤。

  大唐官学号称“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

  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弘文馆、崇文馆大多招收皇族勋戚子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其中律学为司法、书学为书法、算学为数学。

  各馆、学学生人数也有规定,弘文、崇文两馆置生徒数十名,国子学300人,太学500人,四门学1300人,律学50人,书学、算学均30人。

  除了两馆及国子监诸学,唐代中央设置的学校还有医学、天文学、兽医学等。其他,唐代还有技工教育,如镂细学4年,车辂器乐学3年,冠冕弁帻学9个月等。

  国子监还招收了很多留学生,来自波斯、天竺、斯里兰卡、越南、日本、朝鲜、韩国等多个国家,他们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了解了大唐,纷纷通过政府委派或自费或商人赞助的方式,来到长安的太学等高等学府学习唐朝,这些人里不乏异邦的一些王子、贵族。这些人对于传播大唐的文化和影响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留学生们看着大唐学生议论纷纷,群情激昂,都到祭酒那里去,这是干啥?想造反?大家都纳闷,吃饱了撑得?大唐的民众是最幸福的,你们还不满意?过了不久,令狐德棻祭酒送学生们出来,吩咐道:“你们写一份策论,和刘旭的策论一起交给我,我帮你们送达圣听。”学生们这才陆续散去。

  令狐德棻叹了口气,腹诽不已,你一个布衣操哪门子心,搞出这个东西来,好了,老夫也躲不过了。这帮愣头青不知轻重,嚷着要上玄武门请愿,这把刀子就是冲着你们家来的!到时候你们家人哭都没眼泪了。

  “*******,岂因祸福趋避之。”祭酒默念道,这句话说得真不赖。

  长安城风云涌动,始作俑者唐志躲在庄园开始规划办学招生,搞经济需要大量的有政治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块不能放松。现在庄园有学生54名,唐志的徒弟们大概42名,这样就有两个班,他准备以这些人作骨干,培养出一批教师出来。

  唐志已经跟康有义商量,由公司出钱办一个职业学校,咱们这里不培养做官的人,只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以后公司的发展全靠这些孩子了。康老板现在对唐志言听计从,马上筹集1000贯钱作为启动资金,准备建一所可以容纳1000人的学校。

  因为要大搞基建,唐志和康老板合资建砖瓦厂和水泥厂,因为没有碎石机,现在的砖瓦和水泥都很贵,蒸汽机造出来之前别想便宜了。青砖的烧制工艺复杂,能耗高,产量小,成本高,难以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

  这90多名学生现在是唐志重点培养的对象,食宿免费,拼音、算术、音乐课巧云作老师,地理、历史、美术由唐志亲自上课。唐志把后世的语文教材和古代蒙学教材拿出来。现在唐志有点感激前世的填鸭式教育了,各门功课都学,基础打得非常牢固。

  古代蒙学读物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对于这些蒙学陈先生非常感兴趣,叹为观止,对于拼音更是赞不绝口。要知道在此之前,都是使用汉字为载体,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即使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隋代陆法言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汉字韵读规范的书,叫做《切韵》。因为考试只考押韵,读古人的诗文也只是注意押韵现象,所以在读书人那里,不那么重视声母。声母的研究起于唐代和尚读经,他们是天才的翻译家,要把大量的梵文(古印度语)佛经翻译为汉语,就认真的逐字审察、分析音节,“悟”出了汉语原来有三十个声母,后来又增加六个。

  汉语拼音起源于明朝末年的西方传教士,他们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到了民国的时候,因为中国落后挨打,很多的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失去信心,全盘否认,有人建议取消汉字,而用拉丁字母拼读,很容易学习。

  35年12月,蔡元培、柳亚子、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联名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称:“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民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

  当时的知识精英层都对于中国的现状非常不满,都想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都想尽快发展科学技术,于是这个看似荒谬的建议在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一时间汉字岌岌可危,好像不用拉丁文取代汉字,中华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p/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