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闲公子

050章 中华龙脉

初唐闲公子 莲花王子 6883 2024-01-26 19:48

  经过这次陶笛事件,唐志发现和四女心里亲近了许多,他有时给她们讲白马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当然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特别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让这些姑娘哭成泪人似的。于是大家都缠着唐志要演里面的桥段,特别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月夜阳台的抒情对话。只是这段对话老长老长的,让唐志苦不堪言,心里哀怨,自己是自作自受。四人有时也缠着唐志表演一些西方王子和公主游戏,当然,四女都是王后和公主,唐志则必须扮演王子和仆人。唐志很奇怪,为什么女人都喜欢这个调调?也许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是每个女孩心底永恒的梦想。

  于是唐志和四女有了下面这个桥段:

  (古丽戴着王冠,穿着白色长袍,作女神状;唐志作仆人打扮,作猥琐状。)

  唐志:我后,垂怜你的仆人吧!

  古丽:庭议结束了,我的臣子们都散了,你为什么在这样晚的时刻才来呢?

  唐志:当你处理完了别人的事,这就挨到我了。我来要求的,就是留给你最后一个仆人做的事情。

  古丽:时候已经太晚了,你还能指望什么呢?

  唐志:委派我作你花园里的园丁吧。

  古丽:这是什么傻劲儿呀?

  唐志:我决意放弃我的其他职务。我把我的剑与矛委弃在尘土之中。不要派遣我去遥远的宫廷;不要嘱咐我从事新的征伐。但要委派我作你花园里的园丁。

  古丽:那么你的职责是什么呢?

  唐志:侍奉你悠闲的时日。我要使你清晨散步的花径永远鲜妍,你的双足,将步步受到甘心舍命的繁花礼赞相迎;我要摇荡在七叶树间荡秋千的你,傍晚的月亮将竭力透过树叶来吻你的衣裙。我要以香油添满那燃点在你床头的灯;我要以凉鞋,以番红花浆所作的奇妙的图案,装饰你的足凳。

  古丽:你要求什么作你的酬报呢?

  唐志:容我握起你柔嫩如莲花蓓蕾一般的纤手,把花环轻轻地套在你的腕上;容我以无忧树花瓣的红汁,染你的脚趾,而且吻掉那偶或滞留在你脚趾上的一星尘土。

  古丽:我赐你如愿以偿,我的仆人,你将作我花园里的园丁。

  游戏演完了,唐志想吻古丽的纤手,被她嬉笑着躲开了,这时的古丽是矜持而庄严的。

  除了西方文化,唐志也会给她们讲汉地的民间传说,《梁祝》、《白娘子》、《西游记》,对于这些故事四人都非常喜欢,干脆让唐志诵读出来,她们用笔全部录下,准备以后出版。

  四大美女这么快就融入了唐志的生活,这让巧云有些吃味,也有些嫉妒,心里只有埋怨自己太笨,什么都不会,也放不开来。不过这么多的学业让她已经喘不过气来,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分心。巧云很纳闷,这四个女人脑袋这么好使,难道这些书一看就懂?而且郎君也是这样,白天训练、教学,晚上还和她们谈天说地到半夜,他哪来这么多的精力?其实巧云不知道,唐志每天只要打坐30分钟,基本上就可以恢复过来。丹经上说: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确有其事。

  唐志和四女的关系突飞猛进,让他的这些弟子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大家只好转而追求阿丽三女,不过唐志有言在先,要求他们都要娶回家,这又让他们打不定主意。

  阿丽三女倒是很喜欢这里读书的氛围,可惜年后就要回去,这让她们很纠结也很沮丧。听说兴业公司可以脱籍,这让他们燃起新的希望,她们最后求到唐志这里。对于这个唐志倒是不好开口,这三个婢女都是姐姐送这里来培训的,最后全都跑了,这叫什么事?所以唐志只好含糊其辞,生怕她们和情人来个私奔,那就难看了。

  不过唐志的店铺的账房先生唐志都是要把他们全部送进兴业公司的。做生意和做工是完全不一样的行业,这也决定了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有些老工人退休之后摆摊修自行车,他们都悠然自得,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叫他摆摊卖衣服卖杂货,他们就非常难受,总是不能适应。在古代那些跑长途贩运的商人要和各行各业打交道,都不是一般的能干,昭武商人干的是国际贸易,那就更了不起了,他们送来的人都是骨干,对于政治经济学有天生的领悟力。

  大唐土著对于经济学的隔阂和排斥,唐志都非常理解,所以对于弟子们的经济方面的学业也抓得特别紧,强力灌输,让他们在意识中建立起牢固的经济概念和金钱观念。太祖那一帮人对于经济也是外行,所以国家建设才走了这么多的弯路。搞经济不是打土豪分田地,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其实是绝对不公平,结果只能效率低下,生产力停顿。当然,像犹太人那样对于金钱的极端崇拜,那又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了。

  和经济学相反,讲沿革地理的时候,尉迟循俨这帮好战分子目光炯炯,那些账房先生则兴趣全无。中国的地理和历史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遭受了哪些挫折呢?那就是近代百年耻辱。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这些时候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都是被压着打的。隋唐还是因为从少数民族政权的内部篡党夺权才建立起来的。期间汉族被杀戮、被奴役,死了成千万的人,差点就被灭族了。还有一个所谓的叫兽说清朝对汉族的大屠杀是民族融合的必要手段,没见过这种认贼作父的家伙。

  如果不去正视这段历史,总说我们文化优越,把异族同化了,那为什么没有把西方列强同化?文化优越为什么一次次地陷入灾难之中,循环往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着致命的缺陷。

  唐志在黑板上挂一张大唐的地形图,开始讲沿革地理,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说起,“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帝为我们汉民族的始祖,那么黄帝这个部落最早发源地在哪里呢?书上有一个名词叫‘东夷西羌’,东夷是在东部沿海一带,也是蚩尤部落,具体位置可能在齐鲁大地的丘陵地带;西羌则包含太行山以西、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唐志在地图上画出大概的位置,“黄帝部落是西羌的一支,那么有一个问题,黄帝部落的发源地在哪里呢?有人说是黄土高坡,有人说是蒙古高原,其实最有可能和炎帝部落一样,发源在湟水河谷,或者曾经经过湟水之地。”唐志用的都是后世的名词,谁知道现在这些地方叫什么名字?再说大唐可能没有这个称谓,比如蒙古高原。

  “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昆仑山是绝对的圣山。为什么一个位于西方边陲之地的山峰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祖脉,被誉为万祖之山?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我们的祖先黄帝部落就发源于此,而湟水谷地就在昆仑山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书中的‘西海’指青海湖,‘流沙之滨’指青海湖湖西柴达木盆地沙漠,‘赤水’指黄河,‘黑水’指湟水。”

  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欧亚大陆的中心帕米尔高原无疑会显得更为重要,亚欧大陆腹地那些重要山脉,都是发源于这里,将其定位为“万山之祖”、地理中心也不为过,而震旦的昆仑上就发源于此。

  所谓“帕米尔高原”,也被称之为“帕米尔山结”。这片高原就象是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纠结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结。之所以会这样,源自于四千万年前的一次剧烈地质运动。板块碰撞造就了这个山脉交汇的突起。这次碰撞也使得帕米尔高原的平均海拔,要比周边这几条山脉更高。

  震旦的风水业内公认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是龙中的祖龙(根龙)。龙脉从昆仑开始发源延伸到世界各地。龙脉的布局结构和分级,类似一棵大树有根龙、干龙、支龙、叶龙。一般龙脉灵气聚集之地(开花结果)被认为是风水宝地(龙穴)。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地形和水流。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

  震旦境内有三条龙脉,以我国的四条大河来划分龙脉,称为三大干龙。长江以南的山脉成为南龙。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山脉称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的山脉称为北龙。

  三大干龙的起点都是昆仑山,而昆仑山有世界屋脊的称号,又被风水师称为世界风水龙脉的祖山,也就是说世界上的风水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在据古代风水著作《地理大全》中记载,风水祖师杨筠松曾论述,昆仑山,共生八条龙脉,有三条在中国,也就是三条干龙,还有五条分到了世界各地。其中的中龙,也就是昆仑山到秦岭再往东延伸,这是震旦南北分界线。无独有偶,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也在青藏高原。

  在古代的神话体系中,昆仑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类似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山,属于众神居住的场所,很多古代的神话,如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白娘子盗仙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西王母与三青鸟等故事,都起源于昆仑山。如果昆仑山不是祖先的发源地,汉族也不会对此念念不忘。

  西王母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3000年前生活在青海的羌人的女首领,当时还是处在母系氏族社会。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王母从部落首领逐渐演变成了神。《大荒西经》云:“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表明,远古的西王母是一个以虎豹为图腾的部族首领,手持象征权力的王杖,为了御寒和防止山洪、沙尘暴的侵袭,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只能栖身于石室之中。

  关于西王母石室,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汉书》、《后汉书》以及《论衡》等多部古代著作中都有记载,按照这些著作记载的方位推断,西王母石室位于湟源县日月山附近。而在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宗家沟及华石山发现了数量众多、适合人类居住的石洞群。据统计,在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0余个大小不等的天然岩洞。其中宗家沟的石洞最密集,达100多个。这些岩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如殿堂。

  “黄帝部落从河湟谷地走出,往东来到更为广阔、更适合耕种的渭河平原。再向东发展,就到了汾河平原和河洛地区,炎帝部落早已在这里生活,其实炎帝部落也是从渭河平原迁徙到这里的。为了争夺的生存之地,两个部落发生了‘阪泉(今山西解城)之战’。结果炎帝失败,退出中原,沿着汾河河谷一路向北,在‘逐鹿’(河北)和向西扩张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结果是炎黄部落联手打败了蚩尤,中华民族完成了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汉族。战败的蚩尤部落一部分被同化,一部分向南迁徙。”

  接下来的课程唐志结合地缘给他们分析华夏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向周边扩展生存空间,同时同化、消灭原来的土著,这个过程当然是充斥着刀光剑影。最可怜的是蚩尤九黎,在向南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被扩张的汉族逼迫往南赶,从南阳盆地到湖南,再到云贵高原,越走越南,越走越偏,最后到海南、老挝、越南这些穷山恶水之地,这就是一个特殊而顽强的民族――苗族。

  20世纪初,袁大头执掌民国政府期间,废弃了孙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民国国歌,词曰:“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捐让开尧天,亿万年。”其中,“华胄从来昆仑巅”一语源出晚清民国时关于中国人种起源的一桩公案。而这桩公案的始作俑者,便是法裔英国人拉克伯里,以及他所主张的“中国人种西来说”。

  1894年,拉克伯里出版《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一书。在书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故事:“公元前2282年,两河流域的国王尼科黄特(Nakhunte)率领巴克族(Baktribes)从迦勒底亚出发,翻越昆仑山,历经艰险,来到了中国西北部的黄河上游。此后,巴克族四处征伐,传播文明,最终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

  其中Nakhunte即黄帝之谓,巴克族则为“百姓”(BakSing)转音。在拉克伯里笔下,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被说成来自古巴比伦,而中华民族也成了“外来户”。这便是曾在近代中国风行一时的“中国人种西来说”。

  当时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公开支持这一说法。这个观点无异于数典忘祖,但是在当年,虽然章太炎遭到了一些人的排斥,依旧有很多跟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如宋教仁、梁启超和刘师培等学者。

  因为大英帝国对于大清帝国的考察让这些人对震旦人的映像极度恶劣,所以他们对于黄色人种极度蔑视,接下来又是近代震旦的百年国耻,在那个纷乱落后的年代,震旦的知识精英希望试图可以通过阐明中国人并不在种族上劣于西方人,并通过黄帝率部迁徙的艰辛故事,提振彼时国人心气,强化民族自豪与自信吧。

  这正是蒋智由所谓“讲明吾种之渊源,以团结吾同胞之气谊,使不敢自惭其祖宗,而陷其种族于劣败之列焉”。

  <p/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