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半年过去,这时候已经是初秋季节了。苏扶桑在太学数月,课业并不算十分辛苦,但是老博士的要求十分严格,为人又古板,这些课业本都没有什么意思。但一旦放到了朱颜儿口中,就成了很多新奇有趣的典故,让苏扶桑听起来更开心些。
老博士身边有一位学官何青松,每日负责伺候老学官,检查学生的课业。除此之外,还有内官永安,奉皇命督学。多了一群武人进了太学,上上下下好不热闹。
永安每日大抵上宫中下值就来报道。他是坤宁宫的内官,皇后知道他身负重职,很少难为他。他为人十分谦和,虽然是宫里面的钦差御使,但万事以奴婢自居。甚至无微不至地照顾将老先生的起居。况且从前在内书院读书的时候,蒋文山也是当年永安在内书院读书时的学官之一,因此也有半师之谊。
太学中的这一群新秀武进士,只有蒋老先生一人调教,苏扶桑近日来很听话,除了每日在太学读书,也跟着朱颜儿读书。朱颜儿于经书上的知识十分精通,讲起书来,能够引经据典,苏扶桑听的自然很有趣。相比之下,蒋老先生刻板不知变通,书讲的十分无聊。
讲的书都是从经书上直接摘下来的,这些武进士已经通过了武举的文试,对于经书本来都了解颇多,听到每日讲的都是些从前听过的,就更加不耐烦起来。
不光本来就心气高傲的常荣升,就连平日里面淡泊无争的榜眼任继祖,也不免开启了小差。虽然如此,蒋老先生每次有什么问题问到这些新科进士,他们都能回答的很好。但苏扶桑毕竟小年纪的时候都耗费在了江南苏氏染坊,纵有朱颜儿每日的补课,也有时只是答不上来。
这样以来,老先生就把他当成了落后的学生,每日批评的只有他一个。然而他没有看起来十分不自在的样子,只要是老师说的,就都记在心上,学不好,就多回去温习。这样勉勉强强也能跟上。
而朱颜儿,也乐得让他去请教老先生。老先生虽然严厉,但多次跟他求教之后,苏扶桑发现他也算有耐心。没有因此责怪苏扶桑,而是对他另眼相看起来。
然而就在初秋季节,发生了几件不大不小的事。第一是会同馆的书库发生了大火。会同馆属于礼部,是朝廷接待外国使节的地方。书库则存放了很多跟朝廷外交相关的机密文件。这次大火虽然很快被扑灭了,但是造成了后果,撤了几个官。京兆尹派人去查,也没有什么头绪,因此皇帝大怒,责骂了京兆尹刘云东。
第二是梁王使节遭刺杀,禁军副统领张霭护卫有功,避免了事态扩大,恰巧此时禁军统领因老母去世回家吊丧,张霭顺其自然当上了统领。可张霭的儿子张济在此前的武举之中,暗箭伤人,有很多人还记得这件事。因此上虽然立了功,但是在士林中风评还是有些不好。就连这些新科武进士也有人在谈论此事。
大家将来都是要进入朝廷为官的,一甲和二甲头几名的已经认定成为皇帝的亲兵侍卫,其余的人若留在京城,很可能也会被分配到禁军去担任小官。讨论将来的上司,成为了一件时兴的事情。
蒋老先生虽然也知道学生们近日有很多讨论这些事的,但是他从未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提过一句朝廷上的事,满口都是圣贤书,似乎毫不关心,学生们也就更加大胆起来。
没想到平时木讷的何学官,也是个好事的,有学生讨论这些事的时候,他就来参与讨论,问那些个学生。
这位张济举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暗箭伤人呢?武进士对这位平日寡言少语的学官没有敌意,但大家会试的时候都不在同一个考场,有的人是真的看到了张济使暗箭伤人,永安挡箭的场景,有的人却只是道听途说,最后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拼凑的版本,何学官也就知道了详情,他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只是偶尔听听消遣罢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