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在南明当太保

第七十四章 联虏平寇的由来

我在南明当太保 黑石头222 4937 2024-01-26 19:59

  弘光朝的第一次外交行动,以彻底失败告终。

  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保障的前提下,任何外交活动只能是苍白无力地抗争。在战场上得不到的,永远也不要指望在谈判桌上得到。

  此次大明使团的谈判代表共有三人,分别是:左懋第、陈洪范、马绍愉。只有陈洪范回道南京,据他所说,北京方面只让他一个人回来,别人还在谈判。

  听完史可法的介绍,李国庆猛然想起,这陈洪范好像就是清朝派回来的奸细。回到南京之后,四处串联,网络党羽,才导致南京众多官员降清。

  在他的建议下,清廷派兵追上了正在返回南方的南明使团,并将左懋第、马绍愉押回北京,只放陈洪范一人回南明去充当内奸。

  想到此处,李国庆连忙问道:“陈洪范现在任何职务?”

  “好像是都督同知,不过是个闲职。”史可法道。

  李国庆点点头,又问道:“那当初‘联虏平寇’的政策是怎么制定出来的?”

  史可法听到李国庆的问话,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开始打开话匣子,详细的介绍联虏平寇方针的由来。

  李自成起家造反,引得中原是一片战火,而后攻克北京,逼得崇祯皇帝殉国,已经与明朝势同水火。在同明朝作战十几年当中,杀死无数官军,杀掉的明朝宗室数以千计。

  弘光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恐怕多少都有几个知交故旧,乃至家人亲属,丧生于大顺军之手,官员们如何能在情感上接受宽恕,所以痛恨李自成更甚于清廷。

  清朝占据北京以后,多尔衮听取了范文程、洪承畴等汉人的意见,表面上对明朝,无论是皇室,还是贵族,还是官员都采取了怀柔政策。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从这些表面现象,南明的皇帝和大臣判断,清军似乎同以前一样,入关只是为了捞取好处,看不出进图中原的意图,说不定哪天就回关外了。

  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下,“联虏平寇”被认为是个可以操作的方案,主动与清廷示好,对于中原大片无主的地区不予过问。

  到了崇祯末年十月,清军已经占据了河北、山西、山东大部和河南东部,整个黄河以北,几乎兵不血仞,被轻易收入囊中。

  清军本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试探南明的底线。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会如此轻松,立刻信心爆棚。几个月的时间内,多尔衮的目标,已经一再被拔高。

  从是否要入关,到是否要迁都北京,再到是否划江而治,现在已经到了是否要一统天下的高度。

  不是清军太厉害,实在是其他几个政权太不禁打。大顺皇帝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流寇的本质暴露无遗,就没打过一场像样的阻击战。

  除了跑就是跑,被清军一路撵兔子一样,撵回了陕西,最后连陕西也未能守住。

  南京的便宜老爹,整天在朝堂上听着大臣们打嘴炮,根本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众多失地纷纷反顺复明,却得不到朝廷的响应和支持。

  加之常年战乱,北方的百姓们,对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景象,早已司空见惯,最终全部倒向了满清。

  这几个月时间,南京的弘光朝廷为什么打嘴炮呢,大臣们是想确定基本国策。当然如果谁的策略被采纳了,脸上光光的,心里美美的,多有面子。

  仅仅为了这点面子,为了自家祖坟上的青烟,加之便宜老爹就是一个半傀儡皇帝,几个月的时间,就这样白白的耽误了。

  然而谁是我们的朋友,谁试我们的敌人,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的问题,只有确定对大顺和大清两个政权的态度,才能采取接下来的行动。

  如果忽略西南的张献忠,当时天下大势就如同东汉末年的三国演义。从地盘和人口上来看,最大最多的是明廷,所有朝廷的官员依然老子天下第一。

  南明的官员,很多都没接触过满清,对于清廷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听说二字。对于清廷的下一步行动完全是主观臆断。

  李自成已显颓势,对弘光政权来说,最希望见到的当然是大顺和大清打得不可开交,两败俱伤,自己则养精蓄锐,名正言顺收复北方。

  这样的千秋大梦,在李自成的迅速溃败下,被一巴掌抽醒。

  这群流寇,跟先帝崇祯互掐时那么厉害,怎么在这伙辫子兵手底下,就连三个回合都走不满?看来清军确实厉害!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的实力!

  在对于大顺政权和大清政权的态度上,弘光朝的大佬们难得地迅速达成了一致:

  李自成是死敌,逼死了崇祯,毁了大明的基业,是无法妥协的敌人。

  清兵是吴三桂借来为大明报仇的,从他们进入北京的政策来看,对明朝充满了同情,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活雷锋!

  于是,众大佬一致主张“联虏平寇”。基于这个政策,明廷将吴三桂认为是功臣,加封他为“蓟国公”,随后派出使团前往北京,与清廷谈判。

  谈什么呢?谈给清朝的好处,清朝当然不可能真的出钱出兵,为明朝做公益,出兵是要图回报的。

  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懂,于是根据众大佬的意见,大致有三个方案。一是割让山海关外的关外之地给满清,每年再给若干“岁币”。二是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三是以淮河为界,分境而治。

  这像是效仿北宋、南宋时期的宋朝官家们的做法,割地赔款,以求息事宁人。

  如果清军果真没有占据中原的企图,那么明廷完全可以,在派出使团赴北京谈判的同时,派兵接收那些“反顺复明”的州县,名正言顺。

  如果清军有觊觎中原之心,那就更需要立即接收反顺的地区,以免他们势单力孤被剿灭或是被拉拢。

  由于“联虏平寇”方案的确定,又并没有做两手准备,导致李自成西撤后黄河流域出现的真空,明廷不敢出兵收复。

  为什么不敢出兵,因为他们恐怕万一出兵扩张,就失去了和谈的诚意,万一惹怒了清军,反而变成了引火烧身。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调不动各路总兵,大家都以保存实力为重,兵马被调走,实力就被削弱,拿什么跟其他总兵抗衡。

  不过,弘光朝廷也有自己的京营,哪怕征调京营士兵出征,即使兵力不多,影响也是巨大的。遗憾的是,明廷一个兵也没有派。机会,就这样被错过了!

  使团于六月二十日从南京出发,走了两个半月,九月初五才刚刚到达山东济宁,十月十二日才到达北京,这速度无敌了。

  为什么这么慢,没有确切的答案,据说是因为沿途太乱,盗贼和流寇太多。这三个多月,清廷已经顺利接收了中原,顺治也已经在北京重新登基。

  如果这三个多月,有军队保护使团,除了能加快速度,还能够一路招降沿路的州县,重振大明声势,多尔衮或许还会有所顾忌,谈判时也能多一些筹码。

  关键是,明廷什么都没做,使团一路入京,只能无视局势的变幻,如同路人。

  等到使团终于到达北京,满清已经迁都,顺治已经登基,黄河流域也尽入手中,大顺军被撵回了老家。此消彼长,他们对明廷的实力也有了估计,谈判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直到李国庆的出现,用一系列手段整合了江北四镇,唤起了民众的仇恨,鼓舞了士兵的斗志,并在河南西部一带,歼灭了大部分东征的人马,又在山东插了一根搅屎棍。

  这才迫使清廷,将防线收缩至黄河以北的山东、京师和山西,连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陕西,都重新还给了李自成。

  将前前后后的因果搞清楚,根据外交对等的原则,李国庆在心里迅速制定了,接待清廷使团的方案:

  既然我的使团没有回来,你的使团也就别回去了。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