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在房州,可谓是战战兢兢,更不敢当众议论朝政,只是终日以浊酒做伴。韦氏也知晓皇太后权大势重,当初英王妃赵氏就是因为得罪了武后,落得个深监幽禁,被活活饿死的下场。
李显曾在房州酒后对韦氏叹道:“自古虎毒不食子,却将儿郎做棋子。身处他乡幽僻处,只道皇家心相离。”韦氏听了大为惊恐,立即用手捂住了李显的嘴,警示李显道:“妾身虽然不知那皇家之争,却也知晓祸从口出,殿下在此虽然远离神都,也该当心隔墙有耳,祸起萧墙啊!”李显听了韦氏的话心下大为惧怕,只觉得后背冷汗直流。每次皇帝从神都派人前来探视,便把那李显和韦氏吓得半死。李显与韦氏在房陵被幽禁期间,共同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的生活,因而两个人的感情十分深厚。李显每当听到武则天派使者前来的消息,就惊惶失措地想要自杀,韦氏制止他说:“祸福并非一成不变,最多不过一死,您何必这么着急呢!”
李显曾经私下对韦氏发誓:“如果日后我能重见天日,一定会让你随心所欲,不加任何限制。”
李重润、李仙蕙、李裹儿上午跟随教师学习六典九经,下午则跟随林寒修习剑术。四年之期转瞬而过,李重润剑术也可独挡一面,实有太宗皇帝之风。女子习武本就缺少天赋,李仙蕙剑术虽不及李重润精熟,却也能够舞剑如花。李裹儿之剑术相比李仙蕙,也差了些,只是李裹儿也不像幼年时那般体弱多病了。
一日,李重润三人去后院找林寒修习剑术,却没有见到林寒。李仙蕙道:“林教师四年来每日教我们剑术,从未迟到,莫非是林教师今日身体有恙?”
李裹儿道:“林教师剑术卓绝,体质非常人所能及,怎么却患了病了?真是奇怪!”
李重润对李仙蕙与李裹儿道:“仙蕙、裹儿,你们也不要乱猜了,我们去林教师房中看看便不就知道了?”
李重润三人来到林寒居住之所,也不见林寒踪迹。三人在房中仔细看时,只听李裹儿道:“这里有一封书信,上面写着‘拜庐陵王殿下’,应该是林教师留给父王的书信。”
李重润与李仙蕙闻言也凑了过来,李仙蕙看了看书信封面道:“既然如此,就将书信交给父王,让父王告知我们信中内容吧!”李重润与李裹儿都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三人带了书信,朝正堂走去。
三人来到正堂,李显此时正与韦氏饮酒,只见那韦氏身着黄桑短襦,肩披紫纱金线帛,石榴红裙系腋下,恰把那酥胸半遮,一颦一笑如梨花盛开,一对明眸恰似勾人摄魂灯,贝赤红唇微张,将那梨花春酿细品,体香幽然,随风醉香四溢。李显见李重润三人走了进来,问道:“你们三人此时不应该是跟随林寒修习剑术么?怎么到了这里来了?”
李重润道:“林教师今天不在寓所中,我与仙蕙、裹儿到林教师的房中也没找到林教师,只在屋中找到了书信一封,上面写着‘拜庐陵王殿下’,我们不敢私自拆读,就将这书信带了过来,请父王过目。”
李显闻言,问道:“书信?信在何处?”
李仙蕙道:“在这!”说完便从怀中掏出书信递给李显。
李显接过信,拆了封,只见信上所写道:
“垂首敬拜庐陵王殿下,寒随殿下一十二载,殿下之恩,寒遂剖胆剜心亦不能报。寒从殿下与显庆元年,时殿下初为太子,于飘零江湖召寒于殿前,寒飘零半生,刀口度日,遇殿下实乃寒之幸也。
殿下乃太宗皇帝后裔,文治武功,惜武后当政,祸国殃民,大肆残杀李唐血脉,殿下宜当警之慎之,切不可多言朝中之事。
寒本微末亡命之徒,本当尽命于殿下,授平生之学于三子,奈何天公不作美。寒前日发觉殿下寓所之外有贼五人,鬼鬼祟祟不知何干,寒遁而跟之,此贼乃昔日黄袍残党三人,另两人乃寒在江湖之仇家,寒事后思量再三,绝不应将此等贼人引入殿下寓所之中,陷殿下于水火。寒实不敢有累殿下之安危,若陷殿下于危难,寒之罪甚也!
寒将拼命将贼人除去,以除后患,寒之居所榻下放有剑术三册,一曰:《隐》,其剑隐如日沉西山之阴,动如雷霆万钧之势,乃寒所习剑术之精髓,小殿下平日多习乃此剑术之基,望小殿下悉心研习,以助小殿下实现宏图之志;一曰:《华》,剑舞如花之绽放,灼灼之芒华而精实,与仙蕙实乃天合;一曰:《舞》,剑如破茧之蝶,凡而多变,先素而后华,裹儿自幼体弱,现与常人无异,此剑正与裹儿暗合;
今寒之离去,生死未卜,万望殿下保重万金之躯,若寒有命归来,必将再随殿下左右。林寒绝笔!”
李显看完书信满腹感慨,将那壶中之酒一饮而尽,又将书信递于李重润三人。李重润读完眼角湿润,暗含泪珠;李仙蕙以袖遮面,偷偷抹泪;李裹儿哀声长叹,哽咽难言。
韦氏见父子四人伤感,说道:“重润,仙蕙,裹儿,你们不要悲伤,你们应该遵林教师之言,拿到剑谱悉心研习,这样才能对得起林教师对你们的教诲!”
李仙蕙听了韦氏的话便对李重润与李裹儿道:“娘说的对,林教师对我们有传道授业之恩,我们也不能有违林教师一番心意。”李重润与李裹儿也都点点头,三人辞别了父母,到林寒居所去寻找那三本剑谱。三人自得了剑谱,每日刻苦研习。
三载光阴匆匆逝去,一日,李重润练完剑,将手中的剑放下,拿出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对李仙蕙与李裹儿说道:“仙蕙,裹儿,你们看我这剑术,出如饥虎捕食般猛烈,收如月尽日出般悄然。不像你们所学的剑术,挥剑如花似舞,没有一点点锐气。”
李仙蕙道:“重润哥哥,你难道不知道那水滴石穿的道理吗?磐石虽然刚猛坚硬,却也禁不住滴水柔绵之力的侵蚀,这不就正是阴阳家所说的相生相克之理吗?世间万物凡有一强,则必有一弱相克。”
李裹儿听了李仙蕙的话,笑道:“重润哥哥每日自诩熟读六典九经,全知三教九流,今天却把一句话抛到九霄云外了!”
李重润听了李裹儿的话,稍加思索,这平日学习的六典九经,知晓的三教九流之中,除了阴阳家的相生相克,难道还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于是问李裹儿道:“裹儿你说的是哪句话?”
李裹儿笑道:“古云:‘女子虽柔,却可克刚,男子虽刚,却不降柔。”
李重润听了,微微摇头,笑道:“裹儿,这你又是从哪儿的野籍中看到的吧?”
李仙蕙笑道:“这哪是什么野籍中的?这分明就是裹儿自己瞎编的!”
李裹儿嘟着嘴对李重润与李仙蕙道:“不管如何,反正重润哥哥你就是不懂这些道理,亏你还天天自诩熟读六典九经,全知三教九流。”
李仙蕙笑道:“我听说神都有两个奇人,一人叫做李淳风,另一人叫做袁天罡,这二人皆有窥探宇宙之神机,若是有缘,我也去寻这二人一回,问卦卜命。”
李重润闻言笑道:“仙蕙,你只知道那李淳风与袁天罡二人神机妙算,却不知这两人是犯天之大忌之人,常言道:‘天机不可泄露’,这两人经常窥探天机,怕是早已犯了天之大忌。”
李裹儿听了点了点头道:“的确,如果这两个人真有这样的神通,也不会被世俗红尘所牵制了,估计早就羽化登仙去了,还怎么可能留在神都做官。”
李仙蕙摇摇头道:“话也不能这么说,当年诸葛武侯何等神机妙算,真可谓是穷尽天机,只因诸葛武侯心系汉室,一心只想恢复汉室,所以才会逆天改命,这正是忠义大道,正因为如此,所以那诸葛武侯才会被后世之人所敬仰。”
李裹儿道:“仙蕙姐姐虽然有理,可是那五丈原逝去的又是谁?”
三人在后院正说诸葛武侯之事,却听得院外有一苍老的声音悠悠说道:“生涯无岁月,处处有新人。少年人有这等不凡的见识,真是难得!难得啊!”李重润三人听到院外的声音,相互对视一眼,这后院深沉,怎么会有人偷听?李重润当即大声喝道:“何人偷听?有胆的现出身来,与我争个高低!”
李重润话音未落,只见一个身着破旧僧服的老僧当空越墙而入。李重润看着这道身影,心里暗道:“是个老和尚,这老和尚是做什么来的?”
李重润三人见那老僧落在他们三人面前,三人仔细端详那老僧,只见那老僧三缕长须,光头上点着九个戒疤,李仙蕙与李裹儿见这老僧颇具祥和灵气,当下也不敢无礼。只是那李重润年少轻狂,提剑便向着那老僧刺去,此剑一出,恰似大鹏展翅般风驰电掣。那老僧见眼前这个少年将剑刺来,并没有多做理会,只是将那破旧的僧袖轻挥,正如一方婆娑困蛟龙,任凭李重润那剑刺来却近不得那老僧分豪,李重润用尽平生之所学,却发现根本连这老僧的一只袖子都奈何不得,当即急呼李仙蕙与李裹儿二人道:“这和尚鬼鬼祟祟,恐怕是要对我们不利,你们还不出手?”
李仙蕙与李裹儿无奈,二女自然看得出来,这老僧深不可测,却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李重润深陷绝境,于是也都挥舞起手中的剑向那老僧刺去。
那老僧见李仙蕙与李裹儿手中的剑也朝着自己而来,又将另只一僧袖轻挥,便将李仙蕙与李裹儿的剑势尽数卸去。只等到李重润三人精疲力竭,收了手中的剑,只见三人用异样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自己,又似乎是要喊人的样子,那老僧开口笑道:“三位小施主不必惊慌,贫僧与林寒施主是故交,适才路经此地,无意间听到三位小施主正议论诸葛武侯,不觉多听了一会,听到妙处不禁出了声,还请三位小施主莫怪!”那老僧说完也行了一个僧礼以示歉意。
李重润三人喘着大气,听到这老僧与林寒的故交,戒心稍减,三人也看得出:这老僧能从他们三人所施展的剑术中能看出是出自林寒,说明这老僧与林寒必然相熟,而老僧刚才交手只是遮挡,并没有出击,说明老僧也并无敌意。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