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兵力集结就是快。
天山脚下,一望无际的草场上,一支两千人的骑军已经集结完毕。
名叫泥屠的左大将身披铠甲,策马奔驰在骑阵前,大声说着动员、激励的话,不时传来乌孙骑士的欢呼呐喊声。
李乐牵着白龙,远远看着这一幕,又看了眼前脸色有些复杂的乌孙小昆弥乌衍靡,推心置腹道:
昆弥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便不要再心生他念,摇摆不定,而应下定决心,乘此机会一举解决北匈奴这这肘腋之患。
须知大汉礼仪之邦也,文明富庶之国,永远不会觊觎乌孙,大汉求的一直都是在和平与秩序,北境不被胡虏寇盗劫掠,西域能够安定,商旅能够往来不绝,吾等要的是万邦来朝,盛世繁华!
而匈奴胡虏,却是贪心不足,野蛮无信,只知劫掠杀戮,对西域诸国勒索奴役,只会破坏而不会建设,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就想抢来据为己有,驱使奴役他国之民如牲畜。
百余年前,匈奴两次欲夺乌孙之地,掠夺奴役乌孙之民,就是最好的明证!匈奴与大汉,谁是敌,谁是友,还不够清楚吗?
诚然此次北匈奴大举进犯,汉军兵少,龟兹、焉耆诸国也有可能降而复叛,短时间内战局确实可能对汉军不利。
可凡事要从长远看,大汉实力,数十倍于北匈奴,纵然一时受挫,最终也能将北匈奴彻底消灭,就如一百余年那样!
一旦北匈奴再次占据西域,之后又被大汉从东、南两个方向打得节节败退,你觉得北匈奴会信守诺言,不打乌孙么?
真到那时,大汉与乌孙联系断绝,大汉便是想救也无能为力!
且华夏向来讲究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乌孙不助大汉,大汉亦不会助乌孙!
可若是此战一举取胜,不仅能俘获北匈奴大量战俘、牲畜,实力大增,更能大振国威,重新成为西域第一大国,震慑康居这个恶邻!
言尽于此,后会有期!
李乐说完,不等乌衍靡回答,就朝他拱了拱手,翻身骑上白龙,呼哨一声率先往西而去。
小昆弥已经决定出兵两千,沿着耿武、李乐来的路往东而行,前往金蒲城助戊己校尉耿恭防御匈奴。
但李乐所在的使团还得继续前往大昆弥部,那里才是此行真正的目的地。
听敏何查介绍,一百余年来,虽然乌孙两昆弥都衰弱了许多,但相对来说,大昆弥部却比小昆弥部强了一倍都不止。
且如今的大昆弥,依然是解忧公主的后代,比起匈奴公主后代的小昆弥要亲汉得多。
到了赤谷城,说服大昆弥出兵助汉,应该不用再费这么多口舌了吧。
跑出去没多远,耿武快马从后边追了上来,骑行在李乐旁边,向李乐拱手行礼道:下吏代都护府、金蒲城、柳中城三千将士谢过公子,若非公子,吾等十人已死两次了,三千将士也危矣!
耿武现在已经相信李乐一定是天神下凡,或者有神明相助了,就是被太一神派下来帮助他们的。
若没有李公子的凭空出现,他们这支使团队伍只怕早就全部覆没了。
乌孙也一定会被北虏蛊惑、威胁而不敢出兵助汉,汉军也不会提前知道北虏即将大举进犯的消息,而提前做好准备。
而西域,说不定要真的要丢了。
天幸突然出现一个李公子,这才改变了这一切。
不必谢吾,吾虽常年随恩师在外云游,却也大汉子民,虽不曾得到正式的任命,却也早把自己当做汉军中的一员。
李乐一边与耿武说着话,一边却暗想:看来汉军内部有奸细,几乎是百分百肯定的了,连耿武一开始都不知道三地汉军总数是三千,这些北匈奴人却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不是内奸泄密还能是什么?
而且龟兹、焉耆等国会倒向匈奴,帮助其攻打西域都护府,也几乎是可以肯定了,一者历史上这些国家确实是这样做的,二者无论呼衍石山还是丘林阿达都无比确信这一点,肯定有其中的原因。
只可惜,昔年控弦十万(还没分家前)的乌孙竟沦落到这个地步,小昆弥部一下竟只能拿出两千骑来
今天醒来之后,李乐就去找过乌衍靡,想让他多派点兵马,可乌衍靡却说一再表示小昆弥部真的就只有这点家底了。
而且现在出兵助汉,就是公然与北匈奴决裂,而小昆弥部北部,就与北匈奴的呼揭王部接壤,还要防备呼揭骑兵可能的袭扰。
看来小昆弥部肯借兵两千,的确是尽了力;而北匈奴这次南下抢夺西域,也真的下定了决心,势在必得,连优留单于也早早来到金微山坐镇。
岂不是说,如果左鹿蠡王不能取胜,优留单于便要亲率王庭骑兵亲自出马了?打完左鹿蠡王还要打优留单于?
我的天,我这也太难了!
要怪,也只能怪汉军兵少!
那个什么汉明帝,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怎么就突然下旨让窦固班师回朝,只留下这么一点兵马防守西域,脑子糊涂了么?
阿嚏!
几千里外的汉都雒阳,名叫刘庄的大汉天子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暗道天气又转凉了么?
沿着伊列河向西而行,向南翻越一段天山支脉,继而转向西南,途径热海谷地,总计又走了五天半,李乐一行人终于来到乌孙国大昆弥部的都城——赤谷城。
赤谷城就在热海谷地南边,所谓热海即后世的伊塞克湖,因为四面环山阻挡了冷空气侵入,湖水哪怕冬季最寒冷的时候也不会结冰,因此被乌孙人视为理想的冬季驻牧地。
李乐等人抵达时,时间已至三月初,赤谷城附近已是一片春意盎然,无数的野花点缀在一望无际的草场上,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的乌孙人大概受到汉人的影响,沿途随处可见用松杉木所建的小木屋,甚至还可以看到一片片的农田。
赤谷城还像汉人城郭那样用石头修筑了城墙,不像在小昆弥部看到的那样,只有一片又一片的毡帐。
此时冬去春来,沿途不少牧民正在收拾东西,赶着牛羊马匹,一问敏何查才知道,却是大部分人都将很快离开此地,前东转场至春夏季的牧场。
李乐等人来的正是时候。
相比小昆弥的犹豫不决,胆小懦弱,大昆弥伊庭靡对李乐一行人的态度明显要真诚、热情的多。
不仅带着文武大臣和卫队出城数里相迎,而且再听完敏何查的汇报后,立刻就用蹩脚的汉朝话向李乐坦诚的表示,北匈奴的使者此刻也在赤谷城。
看到伊庭靡如此表现,李乐心里也很高兴,而且很亲切,心说这下说服大昆弥部出兵助汉应该是十拿九稳了吧。
应该不用再费什么口舌了吧?
可伊庭靡却立刻打了李乐的脸,他拉着李乐的手,用不大的声音说道:实话对李公子说了吧,出兵相助汉军取胜,我是完全赞同的。
只是众大臣,翕侯意见却不统一,彼等多半被北匈奴使者的话所吓住,皆欲保持中立,两不相帮,是以
顿了顿,伊庭靡上下打量了李乐一番,不知在想些什么,许久才道:是以,若要意见统一,众人皆赞同出兵,还需李公子亲自说服彼等。
昆弥之意,吾已明白,在这里先谢过昆弥。昆弥放心,一切都看吾的!
李乐还能说什么,只能拍着胸脯打包票。
看来自己还是想简单了,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
伊庭靡又不是是冒顿、老上单于,或者汉武大帝那样的一代雄主,手握有着绝对实力的嫡系部队,且拥有极高的声望,凡事可以一言而决。
因此像这种关系国运的大事,自然要考虑下面大臣和贵族的意见,否则意见不统一,做出的决定就很难通过,哪怕强行通过了,也会有人拆台甚至闹出变故来。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说一个古代的,汉武帝时期,南越国王想要内附汉朝,与汉朝使者都谈好了,结果南越国相吕嘉却坚决反对此事。
最后这个吕嘉竟直接起兵叛乱,派人杀入王宫把南越国王连同汉朝使者全给杀了。
《汉书·苏武传》中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所讲的第一件事,指的就是这件事。
再说一个近代的,倭国偷袭米国珍珠港事件,事后很多情报都显示,其实米国总统早就知晓了倭国的计划,却故意让倭国航母来炸,这是为什么?
还不是国内的意见不统一,有一多半的人坚持孤立主义,反对参战?
珍珠港被偷袭后,国内所有的意见立刻统一了,所有人无不群情激奋,同仇敌忾要求参战,全力以赴,几乎动员了全部力量这才打赢了这场战争。
而现在,自己就要起到类似的作用,帮伊庭靡统一国内思想和意见。
让所有乌孙人,至少是大部分乌孙人都觉得出兵助汉是对的,是对乌孙有巨大好处的。
如此才会心甘情愿出兵助汉,才会在出兵助汉后一心一意,拼死战斗!
否则哪怕伊庭靡强行派兵相助汉军,只怕出征的将士也会消极避战,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打仗可是要死人的,乌孙人又不是汉朝人的儿子,凭什么流血牺牲帮汉朝人打仗拼命?
所以,必须要给乌孙人一个最充分的出兵理由!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