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诸葛亮能在张角面前侃侃而谈,毫不露怯,竟然是有这么一层原因。张角听了诸葛亮的话,又一次感到不可思议。不过,诸葛亮这回说的,比之前的更加难以验证,这世上生而知之,已是神童。从未来走回现在的人,那仅仅只能一个字说明:妖!
“既然你说能看到我黄巾大军举事的结果,那你就说说,我黄巾大军最终结局如何?这大汉是否在我黄巾大军的冲击之下,仍然屹立不倒,绵长百世?”
张角总觉得听信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来预测黄巾大军的将来运程,显得十分迷信,比张角以前修道还玄之又玄。不过诸葛亮的来历与离奇,又逼得张角不得不尝试一番,毕竟诸葛亮说的话,张角似乎没有办法判定其中含有任何一句谎言。
张角只好试探一下诸葛亮是否真的能说说将来大势发展之后的结果。哪怕张角暂时无法做到百分百的相信,那多一个参考,也是好的。张角认为已经足够地重视诸葛亮这个人了,但张角都是希望能从诸葛亮的嘴里听到不一样的结果,或者是内心所期待的结果。
“大贤良师,黄巾大军举事本意是好的,然而却最终没有成功,也不会成功。所有的黄巾大军到最后全都被消灭,没有哪一支黄巾军队,哪一个地方的黄巾军队可以幸免。虽然现在看来黄巾大军甚至还有些优势,打得大汉官兵节节败退,然而最终黄巾大军是不会胜利的。相信以大贤良师的眼光和智慧,也大概能看得出这一点,又何必自欺欺人呢。”
诸葛亮还是直截了当地一举击破了张角内心所仅存的一丝希望,直接给黄巾反贼盖棺定论,将黄巾大军的结局给说了出来。虽然诸葛亮是知道张角的期待,是想让诸葛亮说起黄巾大军最终能够成功,并引领黄巾大军建立新的国朝。不过诸葛亮却不愿违心地骗这个即将行将就木的老者。
不仅仅是因为张角是张宁的父亲,也不仅仅是因为张角是所有黄巾大军的领袖,要攻破张角的心志,从而影响黄巾大军的斗志与士气。诸葛亮就像没掺和个人的情感一般,就像在平白地述说一件很正常,常见得不能再常见的事儿。
不过,诸葛亮还是不忍心,又补充了一下,重新点燃张角灰暗的内心,给了张角将来会发生的一些好消息。于是,诸葛亮说道:
“但大汉王朝最终也没有赢。黄巾大军输了,大汉朝廷也输了。在大贤良师领导之下,燃起的这些星星之火,慢慢强烈,就如烈日当空的火炎,一点一点地烧遍了整个大汉王朝,并且成功地将大汉烧成一片焦土,四分五裂。”
诸葛亮没有将黄巾之乱后面的诸候林立,战乱四起的事情,给张角说得太多,说得清楚明白。毕竟,诸葛亮知道张角不久于人世,人死如灯灭,这些事情都不再与张角有关,也就不要让张角再操心和担忧太多了。
原本听诸葛亮说黄巾大军最终会失败,张角已是心灰意冷,一脸土色,后面诸葛亮竟然又说大汉没有赢。如此一来,那不是说黄巾大军和大汉最终都是输家,或者都是赢家。张角听到大汉没有赢,也就松了一口气,那样证明张角率领的黄巾大军举事并没有输得一塌糊涂。
而是人力有时尽,在没有张角的带领之下,黄巾大军竟然最终仍能与大汉斗到最后,并且互有输赢,不分胜负。这就够了,说明张角并没有成为历史的罪人,不会使千千万万跟随他一起造反的平民百姓,老弱妇孺都葬身于这场战乱之中,死得不明不白,分文不值。这就足够了。
“那最后的赢家是?大汉之后何人执牛耳?国号称为何?那时候的百姓平民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是否有所改善?”
诸葛亮有意避开太多的内容,害怕张角知道之后,刻意扭转。不过张角却没有放过这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影响到现在很多人的努力方向,以及最终的结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张角还是希望以后的人们可以不用那么苦,日子能好过一些,这也是张角举事之后,一直对跟随的黄巾大军所提倡的。虽然一开始举事的时候,张角的目的不是那么纯粹。而是想推翻大汉王朝,然后自己登基为帝,然而在号召天下之人跟随一起举事之时,张角却没敢这样直白的说,而是说要带领大伙向往更好的日子。
没有太多的战争,没有饿饿,没有不公,没有一切的苛捐杂役,有的只是和平,快乐,幸福和富裕。虽然张角最终并没有做到,不过张角还是希望那些正直而朴实的百姓,能得到心中要求不高的将来。
“大贤良师,这些都不重要了。只要知道大汉的支柱,最终倒下了,而天子不再姓刘,真正影响这片大汉土地的人物,此起彼伏,各有定数。相信知道了这些,大贤良师的心愿应是已了,不再有遗憾了。”
“至于平民百姓嘛,人的要求素来不高,只要能吃饱,晚上能好好睡一觉,家里能有一个婆娘,些许小孩子,也就满足了。当然,这些看来很平常的事,最终也要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顺利得到。有的人等到了,有的人等不到了。”
“可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时间会一直往前流淌,前人的牺牲,正是因为后人能得到改变,才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难道大贤良师现在所做的,不正是这样么?”
诸葛亮原本是想告诉张角,黄巾大军被镇压之后,会有董卓乱政,直接替张角将大汉天子刘辩给废了,再后来就出现了一个诸候四起的大汉,以及被曹阿瞒混水摸鱼,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南征北战,西讨东伐,统一了三国的乱世。
不过,曹操也没能捞到最终胜利的果实,而是三国归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