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那些年

第一百零五章 以夷制夷

大宋那些年 墨尚花开 16252 2024-01-30 13:33

  天连大漠宽,铁骑长驱疾。

  西北党项的李继迁最擅长的就是游击战,充分利用自己的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来如疾风,去如闪电。利用骑射和马快刀利,每到一处,迅速开战,迅速撤离,打了就走,抢了就走。即使兵不过万,对宋军的威胁却很大,神龙见首不见尾,让宋军防不胜防。西北大漠,到处流传着这只饿狼的传说。

  当宋军跟辽国熬兵河北山西之时,李继迁一直都在为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跟宋军斗智斗勇。宋军一头要为事关生死的河北战场,调兵遣将,运送吃喝装备,一头还要忙着在西北灭火。李继迁起到了很好的牵制作用,是辽国最称职的义务兵。

  为了抱住契丹这条大粗腿,李继迁也是下了血本,有啥好东西都往萧太后和辽圣宗这里送,一年不下五六次。然而,在契丹的眼中,李继迁的角色就是个小丑,总感觉他的忠心不够。为了生存,李继迁在宋辽之间左右摇摆。实现利益最大化,就看哪一方给得更多些。

  雍熙四年(辽统和五年,987)二月,李继迁想要攻打夏州。

  夏州知州安守忠,三代将门之后。

  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爷爷是后唐振武节度使安金全父亲是后周平卢节度使安审琦。安守忠从小熟读兵书战策,不仅懂排兵布阵,上马杀敌也是一员虎将。

  安守忠对夏州的防御,做得可谓滴水不漏。单打独斗,李继迁自知不是安守忠的对手,这位来去如风的党项枭雄,只能带着兵马在外围徘徊,骚扰过往军民。

  时间长了,安守忠就看不过去了,他东拼西凑,组织起三万兵马,想要一举歼灭这位顽寇宿敌。

  伏击战,是游击教父李继迁最擅长的打法之一。李继迁在王庭镇的要道上,设下伏兵,专等安守忠进入圈套。

  尹继伦一千巡逻兵能干翻耶律休哥三万装备精良的铁林军,李继迁的数千精骑兵打败安守忠的临时拼凑起的三万步兵,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李继迁这边伏兵四起,噼里啪啦一顿乱箭,安守忠的三万兵马就乱得跟鹅毛似的,扔下刀枪,撒腿就跑。安守忠叫也叫不住,拦又拦不得,只能跟着向回撤。

  宋军被打得丢盔弃甲,人马折损过千,刀枪旗子辎重丢得满地都是,李继迁带领人马一直追到夏州城下,安守忠算是捡了条命。

  李继迁觉得这支宋军就是群纸老虎,太不禁打,果断下令兵围夏州。

  夏州被困将近两个月,求救的文书传至京城,太宗急命麟州(今陕西神木县)知州韩崇训率大军前往增援。

  夏州城两万多人马,大宋援军再一来,肯定会被包了饺子。李继迁怕前后受到夹击,果断率军撤向地斤泽。

  沙漠是李继迁的根据地,屯兵于沙漠,逐水草而居,在防御上相对比较安全。

  夏州之围遂解。

  w继捧事边

  雍熙四年(987)八月,李继迁屯兵黑水河,宋将石保兴巡按罨子寨,李继迁见石保兴所部不过两千人马,于是率军渡河,向宋军发起攻击。

  《孙子兵法》云:半渡而击。

  虎父无犬子,大宋开国元勋石守信长子石保兴,早已探知党项军动向,预先在河对岸埋下伏兵。李继迁大军渡到一半,石保兴率军杀出,万箭齐发。

  党项军被射得人仰马翻,以前都是他们向别人放箭,现在也尝到了弓箭的滋味。瞬间,河面上一片狼藉,浮尸数里,鲜血染红了黑水河。

  李继迁在众将的掩护下,仓皇撤到岸边。石保兴率军随后追击,斩首百余级,追出数十里方回。

  十一月,李继迁在无定河畔会盟党项诸部族,商量攻打银州。

  由于李继迁素来凶狠野蛮,虐用党项咩兀等族的部属,部族首领忍无可忍,一直想要报仇雪恨。

  宥州党项咩兀十族首领遇乜布难,他号召其他九部首领,在会盟大会上,群起诛杀李继迁。

  遇乜布代表众首领上前敬酒,李继迁没有防备,他端起酒杯刚要饮,遇乜布手臂一扬,袖中暗箭瞬间发出,李继迁应声倒地。其他各部首领,纷纷拔出腰刀,前来围攻李继迁。现场顿时一片刀光剑影,李继迁在众护卫的掩护下,冲出大帐,跨上马,仓皇逃走。

  遇乜布的这一箭,正中李继迁的鼻子,虽然没有要了他的命,也够他喝上一壶的了。太宗闻知,赐敕书安抚遇乜布等首领。

  由于鼻子伤口长时间无法痊愈,进攻银州的事,李继迁决定暂缓。

  李继迁采取联辽抗宋策略,不断袭扰西北边境,宋太宗多次用兵失利。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李继迁的莫过于族兄李继捧。

  端拱元年(988)五月,宰相赵普建议委继捧以边事,令图之。用以夷制夷的策略,让李继捧重新管理夏台故地。

  太宗觉得此计甚妙,遂召李继捧觐见,命令李继捧趁机谋取李继迁。

  为了让李继捧效忠朝廷,太宗赐其姓赵,更名保忠,亲书五色金花笺以赐之,授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又赏赐金器千两银器万两,并赐五州钱帛刍粟田园。令其据守夏州。

  李继捧重回夏州,李氏兄弟开始刀兵相见。李继捧的策略只有一个,招抚党项各族归宋,给李继迁来个釜底抽薪。

  李继迁曾质问自己的这位兄长,吾祖宗服食兹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血食矣!奈何?

  兄弟二人各为其主,都是胸脯拍得砰砰响。李继迁向丈母娘萧太后打报告,自己决定招降族兄李继捧,李继捧向宋太宗打报告邀功,直接说李继迁投降了。

  十二月,(李继捧)上言继迁悔过归款,假言李继迁愿意归顺朝廷,宋太宗信以为真,立即诏授李继迁为银州刺史,充洛苑使。李继迁只能报以呵呵,拒而不受。

  端拱二年(989),太宗加李继捧特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w依辽附宋

  端拱二年(989)七月,耶律休哥在徐河被尹继伦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西夏书事》载,时契丹败于徐河,大将耶律休哥创甚,国中夺气。萧太后遣使催促李继迁在西北向宋进兵。

  淳化元年(990)四月,李继捧与李继迁战于安庆泽,激战当中,李继迁身中流箭,败退而走。

  十月,李继迁部下破丑重遇贵竟然背着李继迁到夏州投靠了李继捧。破丑,党项姓氏。

  破丑重遇贵投靠的理由非常合理:李继迁之前挨了官军一箭,一直不见好转,最近病情恶化,看来时日无多了,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自己为部族前途计,决定率部投降朝廷。继捧大喜,觉得自己归宋政策起了大用,当即修书上报朝庭,邀功请赏。

  破丑重遇贵何许人也?他是和李继迁张浦等人,在银州,以诈降之计,杀死银夏五州都巡使曹光实的凶手之一。

  是骗子终究会露出马脚,破丑重遇贵这边刚在夏州城站稳脚跟,李继迁就兵临城下。李继捧带兵出城迎战,没打几个回合,就有兵卒跑来向李继捧报告:破丑重遇贵反了!要在城中跟李继迁来个里应外合,拿下夏州城。

  李继捧大惊,如果不先剿灭破丑重遇贵,夏州城真的难保。他无心恋战,命令鸣金收兵,拨马率先回城。李继迁挥军掩杀,宋军丢下上百具尸体,退回城内。

  破丑重遇贵的计划是占领城门,放李继迁进城。如今计划失败,面对蜂拥而至的宋兵,余众呼啦一声,靠着飞爪绳索,纷纷滑下城去,逃出生天。

  淳化元年(990)十二月九日,为激励李继迁,辽圣宗耶律隆绪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承认西夏为割据政权。

  辽圣宗此时的册封,可以视为西夏王国的诞生。万事开头难,虽然这个西夏王国,还是一个流亡政权,西夏国王李继迁手里,还是寸土皆无。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很多年后,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在夏国王的称号基础上,建立大夏帝国,史称西夏。

  淳化二年(991)年初,李继迁再攻夏州。李继捧上书朝廷,请求增派援兵。太宗派商州团练使,六十九岁的老将翟守素率兵援助夏州,同时赐李继捧茶百斤上酝十石。

  归宋策略确实起了作用,李继迁帐下的指挥使朗吉等人带领部族,暗中脱离李继迁,投向李继捧。潜相携贰,使得李继迁军心大乱。

  七月,李继迁占领银绥二州。

  得知翟守素的援军到达夏州,李继迁担心兵力不敌,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他决定跟宋廷合作。李继迁立即遣使去夏州城求见李继捧,表明愿意接受招安,让李继捧代其向宋廷奉表谢罪。

  史载,时闻翟守素至夏州,恐兵力不敌,诈遣人由保忠奉表谢罪,朝廷信之,遂授以官。很快,太宗的赏赐下来了,授李继迁银州观察,赐姓赵,赐名保吉,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封内蕃落使行军司马。

  李继迁乞降,不过是他的缓兵之计,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收复定难五州的理想。

  从此,李继迁在两个帝国间游走,他本来就是大辽国的女婿,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一边是契丹的西夏国王,一边是大宋的银州观察使,他是脚踏两只船,两面三刀,刀切豆腐两面光。

  李继迁归顺,西北无战事,翟守素依令移兵石州(今山西离石县)。由于年老多病,翟守素无法抵御边关的风沙,上书请求回原籍,太宗准其所请。一年后,翟守素在家中过世。

  翟守素带兵一离开,李继迁的狐狸尾巴又露了出来,他继续我行我素,跟宋廷死磕。

  w策反李继捧

  王庭镇作为夏州外部的屏障,地接大漠,一直有寨栅可守,雍熙年间,李继迁将其焚毁。之后,李继迁占据着王庭镇的旧地,一直在此屯驻军队,随时准备再攻夏州。

  淳化二年(991)九月,一天深夜,李继捧率部出夏州城,向李继迁发动袭击。

  李继迁完全没有防备,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个族兄还有这份胆量,敢偷袭他。猝不及防之下,西夏军大败,李继迁率众仓皇撤向银州。

  半路上,又遇到熟户貌奴猥才两族的兵马,西夏军又损失牛畜两万多匹。李继迁觉得此时回银州只有死路一条,复弃银州,径直奔入地斤泽(又名铁斤泽)。

  打了胜仗,李继捧向太宗上书邀功道:破保吉(李继迁)于王庭镇,保吉走铁斤泽。

  游击战最大的特点就是:当你察觉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及时换个打法。

  当李继迁觉得单打独斗硬拼不行的时候,就去寻求外援;当觉得光靠武力对抗不行的时候,就边打边谈;当实力太弱的时候就想着去接受招安,寻求缓兵之计。

  如今,李继迁决定再来个新玩法,策反族兄李继捧。

  十一月,李继迁秘密派人去夏州游说李继捧,夏王李继迁原本寸土皆无,只不过手下聚集了一支游兵散勇,就能让大辽皇帝册封为西夏国王,你李继捧拥有五个州,归顺了大辽,朝廷定会册封称王,可以世世代代镇守定难军五州。

  听说可以称王,而且永镇夏州,李继捧心动了。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继捧派人去辽朝请命入贡,表示愿意臣服于大辽。

  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喜出望外,立即颁布诏书,册封李继捧为大辽国西平王,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

  李继捧归附辽朝,李家兄弟如今是同朝为官不分彼此,李继迁不费一刀一枪,引兵进入并占据银州城。李继捧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银州城成了李继迁的地盘。

  自从归附大辽,李继迁每一年的进贡礼品都是在蕃族之间征用的。占据银州以后,李继迁觉得自己策反李继捧有功,立即表示,以后向辽朝进贡的事情就由李继捧负责了。毕竟李继捧手里有四个州,家大业大。

  李继迁不来进贡,分明是怀有二心,萧太后大怒,命令西南招讨使韩德威带兵去银州,质问李继迁是不是有不臣之心?

  韩德威就是当年建议辽朝收纳李继迁的人,当时,韩德威还给李继迁出主意,让他向大辽求婚。李继迁是什么人,韩德威最清楚。萧太后这次派他前去招谕,也是看在他们之间关系不一般的份上。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继迁听说大辽天子派人来问罪,就来个闭门不见。

  韩德威到了银州之后,李继迁派人给韩德威带去口信,夏王正在准备西征回鹘,没时间接待天子使臣,望尊使多多担待。

  韩德威大怒,直接命人在李继迁的老巢银州,纵兵大掠一番后,带兵返回大辽。

  策反堂兄李继捧之后,在不触怒大辽的前提下,李继迁接着实施自己的第二步规划,和宋廷讨价还价。

  当时宋夏边境的陕西地段还处于边禁的状态,贸易断绝。淳化三年(992)四月,李继迁上书宋太宗,请求和宋互市。

  互市一是为了缓和西夏和大宋的关系,二是可以互通有无。西夏太穷了,很多东西都需要从中原进口,中原也可以从这里购买马匹。

  李继迁的表文谦卑诚恳,王者无外,戎夷莫非赤子?乞通互市,以济资用。自古王者无外,我们西戎之人难道不是皇帝的子民吗?请允许双方商旅往来,以满足边境民众的生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太宗听得很开心,于是下诏答应李继迁的请求,允许双方互市。

  狡兔三窟,首鼠两端,李继迁的惯用手法就是两面三刀。

  韩德威纵兵大掠银州,李继迁觉得不能就这么便宜了韩德威,应该要回属于自己的权利,不能跟大辽闹掰了。

  淳化三年(992)十月,李继迁上书辽廷,向萧太后告御状,太后下诏拊谕之,于是李继迁再次遣使向大辽进贡。

  w潘美非潘仁美

  这世上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英雄总有迟暮的一天。

  淳化二年(991)六月七日,大宋开国元勋,一生征战南北的大宋战神,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潘美去世,享年六十七岁。太宗悲伤不已,辍朝三日,下诏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武惠。

  宋初健将,首为曹彬,其次莫如潘美。太祖太宗两朝,如果要找两位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非曹彬和潘美莫属。

  英雄的历史,是以悲壮为笔,以血肉为墨,书写而成的一部赞歌,有不屈有抗争有奉献有误解有牺牲。

  潘美,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父亲是常山的一名军校。潘美名字中的这个美字,绝不是浪得虚名。

  潘美年轻时风流倜傥,容貌俊美。面如冠玉,目如朗星,眉如墨画,鼻如悬胆,温文儒雅,文质彬彬。潘美,人长得真的美,凡是见潘美的人,都称他为神仙中的人。

  潘美不是一个想着靠颜值混饭吃的人,他年轻时就胸怀梦想,曾对同乡王密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大丈夫不在年轻的时候建立功名,谋取富贵,碌碌无为与万物一并灭亡,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潘美做事果敢干练,深为后周世宗柴荣的器重。柴荣任开封府尹时,潘美就担任柴荣的侍从,柴荣即位,潘美补供奉官。高平之战,以功迁西上阁门副使。

  宋祖开基,美为力戮。潘美与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当年陈桥兵变时,是潘美冒着有去无回的危险,单人独骑前去京城宣谕,宣告赵匡胤已经取而代之当天子了。

  在皇宫,赵匡胤见到宫女抱着世宗柴荣的小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都在赵匡胤左右,赵匡胤问大家该如何处置这个孩子,赵普的意思是去之,众人也都说:除掉他,只有潘美低头不语。

  赵匡胤便问道:汝以为不可耶?

  潘美道:于理未安。

  赵匡胤点头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于是命潘美将这名襁褓中的婴儿带回家做养子,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对潘美的信任。

  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潘惟吉,他曾被宋真宗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在途中病逝。据考证,周世宗柴荣的后裔繁衍至今的,应该只剩下潘惟吉一脉。

  潘美对旧主子柴荣,可谓有情有义。

  袁彦谕归,峒蛮征伏。

  陕州主将袁彦凶悍,信任奸佞,喜杀人贪财,而且修造兵器,太祖怕他造反,又是派潘美单人独骑前去宣谕。潘美告知袁彦,天命既定,应当克守臣职。袁彦于是跟随潘美入朝。太祖非常满意,称赞道:潘美不杀袁彦,能让他来晋见,实现了我的愿望啊。

  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之路,全斌占后蜀,潘美收南汉,曹潘平南唐。

  潘美不仅冲锋陷阵勇不可挡,而且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大宋平定荆湖,潘美受任潭州防御使;乾德二年(964),献声东击西之策,灭掉后蜀;开宝三年(970),亲率数万人马,以少胜多,灭掉南汉,擒鋹送京,斩获数万;与曹彬联手,水陆并进,开宝八年(975)攻占金陵,平定南唐,同下江南,其功更足;又与太祖数次征伐北汉。

  到了太宗一朝,太平兴国四年(979),潘美任北路都招讨,与太宗赵光义从征太原,平定北汉;接着征伐幽蓟;后占据三交,屯兵积粟,为大宋镇守北方国门。

  杨业原本是北汉降将,为北汉驻边三十年。太宗征伐太原时,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投降,杨业(当时叫刘继业)仍据城力战,为太宗所青睐。为他恢复本姓杨氏,并将其名继业改为单名业,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后跟潘美共同驻兵山西。

  其实真正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

  监军王侁逼迫杨业出兵,又不按约定,提前撤除埋伏,致使宋军惨败。陈家谷一战,杨业被俘绝食身亡,其子杨延玉战死,宋军全军覆没。杨家浴血奋战,殒命疆场,负主要责任的就是王侁。

  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起家,也许是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显杨家将的威名,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成为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人。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据《宋史》载,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接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陈家谷口时还曾予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以制止,只是潘美不敢得罪监军,没有坚持己见,也跟着王侁提前撤离。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潘美对于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置可否,就这么稀里糊涂地默认了,是应该负一定责任的。

  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受到降职处分,监军王侁监军刘文裕皆被撤职发配。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潘美被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不过很快就改任检校太师,真定知府,又擢升都部署并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与宰相平级。至死为国开疆守土。

  杨业死后五年,潘美也驾鹤西去。

  潘美处功高震主之地而能谨慎,宜守保令名以终也。潘美一生为大宋,南征北战,恪尽职守,是大宋朝真正的大忠臣。杨业从归降到战死,为大宋效力了七年时间。潘美一生战功赫赫,彪炳史册,非杨业所能及也。

  明太祖朱元璋,曾评价道:如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

  潘美有六子(含义子潘惟吉)三女。

  长子潘惟德,官至宫苑使;次子潘惟固,官拜西上阁门使;三子潘惟正,官拜西京作坊使;四子潘惟清,官拜崇仪使;五子潘惟熙,娶秦王赵德芳之女,官拜平州刺史;义子潘惟吉,累迁为天雄军驻泊都监。儿子当中没有叫什么潘龙潘虎潘豹的一群野兽。

  三个女儿,长女嫁给大理寺评事张昭允;小女儿封冯翊郡夫人,嫁给曹彬之子曹玮。

  最受非议就是二女儿潘氏,十六岁时,太宗赵光义将潘氏赐婚给韩王赵恒,封为莒国夫人,六年后,潘氏逝世,年仅二十二岁,未留下子女。宋真宗赵恒即位,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宋仁宗改谥为章怀皇后。

  潘美去世时,赵恒还是襄王赵元侃。章怀皇后比他爹潘美还早死两年多,一辈子也没机会兴风作浪,残害忠良。倒是被忠良害得名誉扫地,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历史上的潘美跟杨业,真实的对比如下:

  一位是开国元勋,一位是降宋的贰臣;

  一位是官居宰相(同平章事)节度使的正二品大员,一位是官居观察史刺史的四品官员;

  一位爵位是代国公韩国公,一位无爵位;

  一位是服务大宋三十一年的两朝老臣,一位是服务大宋七年的降宋新人;

  一位是上级领导,一位是下级军官;

  一位多次独立指挥大型战役,一位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的经历;

  一位是灭南汉平南唐灭北汉,镇守边关,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的忠臣良将,一位是雁门之战,以少胜多的英雄;

  纵观太宗一朝,英勇和功勋超过杨业的大有人在,比如李继隆李继宣田重进尹继伦米信荆嗣等。

  就是名不见经传的都指挥使荆嗣,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也可以甩杨业几条街。

  后世编书的评书演义,为了寻求刺激好看,故意拔高杨家,狂褒杨继业之忠,故意贬低潘仁美,无所不用其极。让一代忠臣良将潘美身后狂遭无端之毁,躺着中枪,甚至导致潘杨两家世代不通婚的后果,这未免玩大了。

  若非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编书的不可能这么恨姓潘的。极端地歪曲历史,抹杀忠良,狂扁开国功臣,为一位贰臣歌功颂德,愚弄了百姓,赚饱了私囊,此种行径,非君子所为也!

  故事不是历史,不等于史实;故事里的事,只能是故事,切莫当真。

  评书《杨家将》中,潘仁美是一个处处与杨家将作对的大奸臣,此人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一肚子坏水,处处给杨家使绊子。为了除掉杨家将,不惜里通外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硬逼着杨继业出战,结果导致杨继业枉死。

  评书演义戏曲当中,杨家一门忠心报国,为大宋江山抛头颅,洒热血。金沙滩之战七郎八虎闯幽州七子去六子回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等故事纯属虚构。

  大宋朝不乏忠臣良将,宋太宗宋真宗也没有无能到让一群老寡妇去战场,保家卫国。百姓所津津乐道的,竟然全是子虚乌有的故事。

  评书《杨家将》,虚构了一场史上最精彩最凄惨最壮烈的金沙滩之战:大郎替了太宗赵光义死,二郎替了八贤王赵德芳,三郎被马踩如泥,四郎八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当了和尚,七郎被潘仁美乱箭射死高杆上,射了一百单三箭,七十二箭透心穿,老令公杨继业碰死在李陵碑前。

  听了《杨家将》的故事,若能激发起尽忠报国之心,珍惜当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众生的福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建功立业,则杨业幸甚,潘美幸甚!

  w生前身后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淳化二年(991)十一月,李继迁策反李继捧,二人合谋,同归大辽。朝中大臣开始埋怨赵普,将一切过错归咎于他的委继捧以边事策略的失误。其实自两年前,赵普的身体就已经出现状况,无法正常上朝。

  端拱二年(989),太宗下诏,赵普不必早起上朝,让他每天只到中书省办公,遇有重大政事,能召见问对即可。入冬后,赵普病倒,太宗多次到赵普家中探望,赏赐甚厚。

  赵普一再上表请求致仕,太宗不得已而勉从之。淳化元年(990)正月,正式罢去赵普宰相之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书令。

  赵普又三次上表,恳求辞让新授官职,太宗亲书手诏:开国旧勋,惟卿一人,不同他等,无至固让,俟首涂有日,当就第与卿为别。开国旧勋当中,只剩你一人,与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让,等出发上路那天,我到你家来与你道别。

  赵普捧诏涕泣,不顾病体请求见君面谈。多涉及国家大事,太宗嘉纳其言。

  因力疾请对,赐坐移晷,颇言及国家事,上嘉纳之。普将发,车驾幸其第。赵普出发上任时,太宗又来到他的府上探望。

  淳化三年(992)春,赵普又以年老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再度请求致政。太宗遣使前来抚慰。赵普凡三上表乞骸骨,太宗加授其太师,封魏国公,赐给宰相俸禄,让他在家中养病。

  太宗派遣赵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赵安易,持诏书赐给赵普,又专门派特使赐给赵普诏书道:卿顷属微瑑,恳求致政,朕委以居守的重任,怕打扰老臣,我把你当老师看待,特下表尊重贤臣,待你病愈,就来与朕相见。今赐羊酒如别录,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以不负朕眷念之意。

  七月十八日,赵普派亲近官吏甄潜到上清太平宫祈祷,神仙降语道:赵普,宋朝忠臣,久被病,亦有冤累耳。甄潜回来后,赵普勉强支撑病体,冠带整齐,到中庭受听神言,涕泗感咽,当晚,赵普于洛阳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太宗听闻讣讯,非常悲痛,谓近臣道: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太宗痛哭涕泣,左右大臣深为感动。

  废朝五日,为赵普出次发哀。下诏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号为忠献。太宗撰神道碑,亲墨八分书以赐之。遣右谏议大夫范杲代行鸿胪卿之职,护送丧事,赐绢布五百匹,米面各五百石。

  下葬那天,官府设卤簿鼓吹仪式。淳化四年(993)二月,葬于洛阳邙山。咸平年间,追封韩王,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的长子赵承宗,早于赵普一年去世,曾任右羽林卫大将军及知潭郓二州。次子赵承煦,官至成州团练使,从五品。

  两个女儿都已成年,赵普的妻子和氏表示希望当她们出家为尼,太宗再三劝谕,终不能夺其志,赐长女名志愿,号智果大师;次女名志英,号智圆大师。

  自古受命之君,必有硕大光明之臣,以左右大业。赵普蕴负鼎之雄才,蓄经邦之大略,辅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藩镇之权,划五季僭伪之国,拨乱世反之正。独相十年,天下廓廓,日以无事。至太宗,宠遇愈隆。

  太祖赵匡胤评价他识洞化原,才优王佐;太宗赵光义评价他建邦元辅,命世伟才;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道:宋初功臣,不止一普,而普之功为最大。

  赵普一生三次为相,位极人臣,他的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让儒家经典从此火爆天下,影响深远。其后,遂有濂洛诸儒之盛,是所谓青出于蓝也,所贻者远矣。

  千载起兴王之运,廿年居调鼎之司。立宋三百年之安,真社稷之伟丈夫。

  国失良臣,山河含悲。赵普谢世没几个月,又有一件能让太宗哭瞎双眼的打击猝然降临。

  大宋最优秀的准太子,太宗最钟爱的皇子,皇位继承人,年仅二十七岁的许王赵元僖,突然毫无征兆地暴毙家中。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让已经步入老年的赵光义情何以堪。流水纵把相思寄,芬芳过后总是空。太宗的天,顿时塌了一半。

  元僖之死,又将引出一桩千古迷案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