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华夏有多强?【5/5求鲜花!】
本文由・[]吐血更新,喜欢记得收藏此站__
张纯另有个小目标,是在娘子军中,培养出5万名女大学生兵。kuuhuu
目前这个小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如今张纯除开最先的2700名高中生以上学历的女兵之外,仅仅有最先征募的一万多人,其中大部分被培养到了初中生的水准。
这在抗战时期的华夏已是一个极了不起的成就。再看女兵们都是在紧张战争的间隙,才有空对自己继续教育的,那这种军营教育的高水准则更令人发自内心的敬佩。
若是民国的大教育家们知道了娘子军的杰出成就,必然会惊掉了下巴,感到不可置信。
若放在后世,他张纯最起码也能博得一个大教育家的名声。
毕竟学历对于一场战争的水准和烈度来说,太重要了。
自从厚装甲、内部结构复杂的坦克出现之后,所有国家的坦克兵,包括倭国那种薄皮豆式坦克,其征收坦克兵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需要有相当于高中生的学历。
而军队里的飞行员,其募兵的基本要求就是大学生。无论是在后世,还是在民国。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虽然在二战中,许多一等强国随随便便就能拿出十多万人的储备飞行员。但那绝不包括华夏。+]
后世华夏的大学生极其之多,所以人人都忽视了大学学历的重要性,以为读书无用。
却不知道,真要到了战争时期,以后世华夏的国力和人才储备,若仍使用二战时期那种一代机的雏形式飞机,瞬间就能啸聚上百万的战机一同上天。
完全无需怀疑,后世华夏的国力完全有能力在几个月的短时期内,制造上百万架老式双翼战机出来。
而且能在相同时间内培养出足够上天的飞行员,并且还能筹备到足够高强度空战几个月的物资,以及一应地勤、空勤场地、人员。
后世华夏的百姓中,拥有大学生学历以及更高知识水平的人太多了,太普遍了,所以察觉不到这学历的珍贵之处。
但若是细细一思,便能领略到这种大学生已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阶级状态下,华夏国内蕴藏着的恐怖之极的战争动员能力。
这是无数先辈曾梦想过的状态,却不敢奢求能达到。
只有与八十年前的民国相比,才能领略到后世华夏到底是强在了什么地方,先进在了哪些方面。
那强横扎实的大工业生产能力,那普遍普及的高学历知识人才,使得华夏几乎永远不会出现像现在这样空有武器,却无人能使的悲哀景象。华夏军队中的“万国~造”场面将再也不会出现。
这是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年来,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东西,付出了怎样惨痛的代价,整整两三辈人的工农知识分子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作出了多么残酷的付出,才将华夏从四十年代时的极其衰弱状态中给拉了出来,并步向强盛。
它带来了希望。
不要跟同时代的外国比,要比就跟八十年前相比。八十年来,华夏和外国都在进步,单看进步幅度,就能知道谁落在了后头。
别谈什么虚的,张纯不认虚的,不认什么精神什么主义,更不听任何人,任何国的引导、误导和故意误导。他只看工业化能力和普遍知识水平,这对于军事战争来说至关重要的两项。
很显然,这两项的进步幅度令人十分满意。只要这两样还能保持住,其他一切社会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华夏就不会再回到八十年前那种积贫积弱的时代。
苏联解体后,靠着恐怖的重工业,和普及的大学教育。俄国虽然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却依然能保持仅次于美利坚的军事优势。
这才是真正有保障的进步。
不管是什么政党什么组织,哪怕是国党,甚至哪怕是“我大清”,无论是谁让华夏达到的这种状态,那这个组织至少应该得到尊敬。
咱不论别的,就论当前。就能看出华夏国力在深层次上,发生了多大的跨越。
这是全民族几辈人血的付出之后,才结出的丰硕成果。
知识永远不会无用,无用的只能是人,在战争中更是如此。
积贫积弱的民国,哪怕有几个所谓“大师”撑着,张纯也对其嗤之以鼻。当初“我大清”的大师更多,我大宋的大师也多,有甚么用没?
战争中,这些文化上自吹自擂,矫揉造作的大师,不过是些牛皮藓罢了,华夏不需要此种大师,抗战中的华夏不需要那么多能作深情文章的文化巨擘。
也不需要那么多以笔为刀的文化伟人。抗战中的华夏真正需要的是理科生,能造枪造炮造原子弹的理科女大学生!越多越好,最好一次来上几十万名!
文章做的再好,毕竟也不能空着手搞出导弹和原子弹来。
华夏自古不缺文化人,而张纯就是个俗人,是一个为了拿到国家心理咨询一级证书,而考过了四个博士学位的俗人。
他的眼睛里只有利益,没有深情。既然那些杂文散文之类的东西在他眼中不如废纸,也就可以见得,他并不重视这种纯文化上的教育了。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女兵团的军营学校已经开枝散叶,随着扩军完成后的其他26个团,转到其他的26个县里。
而张纯也加班加点的去各地军营学校里督学听讲过几次,以确保所有教育理(吗吗的)念一律向他靠齐。
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大班教学,填鸭式教育,工厂化管理,专业化输入,大搞速成教育和夜校、函授、继续教育。
快,快,快,一切学习速度都要加快!
多,多,多,学的东西一定要多,而且学的知识必须要“.~有用”!
这就是张纯的理念。
若是放在后世,恐怕必定会被一大批讲素质教育的专家学者们给喷死。
可惜,势因时而易,张纯不知道素质教育适合不适合后世的华夏,那都是莫须有的。
但张纯知道,素质教育一定不适合抗战中的华夏,甚至不适合抗战成功后的华夏。
抗战中的华夏,需要的是填鸭式教育,需要强制灌输式教育!
至于原因?
……。
访问*%手机网[m.],阅读更快更方便